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左晖的第一次创业史:链家10万经纪的楼市狂想

文/ 熊元 陈晓平 编辑/ 陈晓平

阳春三月的北京,二手房地产交易市场火爆异常,地产经纪们欢乐地忙碌着。

刘嘉及其团队就是其中的幸运儿。刘嘉2011年4月加入链家地产,现为北京朝外片区的区域经理,领导着4家店面、近80人的经纪团队。

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24小时开机,无周末无休息日,3月,刘嘉一直维持着满负荷的工作状态,“白加黑”、“5+2”的付出带来 “日进斗金”,团队成交了60套二手房。

若以每套350万元的均价计,交易额约2.1亿元,链家佣金为总价款2.7%,刘嘉团队一月创造了超过550万元的“业绩”。

或许,刘嘉应该感谢3月初的房产新政“国五条”。交易成本预期增加,市场出现了“抢搭政策末班车”恐慌现象。

据北京住建委网站公布的数据,3月,北京全市二手住宅网签总量达43870套,实际成交约2.7万套,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在3月,链家地产在北京成交9000套左右,若以每套房300万元均价计,链家地产单月交易额超过270亿元,大约等于绿城中国或者雅居乐地产一年的营业额,佣金总额超过7亿元。

如果说北京是全国房价上涨的风暴中心,那么,链家地产则恰处于“风暴眼”的位置。

在北京,链家地产是一道无处不在的风景。在北京725平方公里的城区,链家布下了830家门店、超过了1.6万名经纪(含租赁经纪),几乎涵盖所有住宅小区和楼盘。

从2008年起,链家稳居北京二手房交易量的榜首,且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在其目标市场(扣除远郊县住宅以及城区写字楼、工业地产等非住宅类交易,其目标市场约占北京不动产交易的78%),链家的市场份额从2010年30%、2011年38%升至2012年的47%,今年预计将超过五成。

由于北京主城区新盘供应量日渐萎缩,无论购房或者租赁,但凡在首都求一安居之所,链家几乎是一家绕不开的公司。不远的未来,只要身在中国任何一个一二线城市,链家或许就会在身边。

最痛恨的价值观

北京二手房交易市场从1998年开始起步,2001年形成有规模的交易量,那一年11月,来自西北的“北漂”左晖亲历了地产经纪的诸多黑暗后,在北京朝阳区甜水园社区开了第一家门店。

链家的诞生正逢其时。

“2001年到2005年,北京市场新房交易量大体从10万套增长到20万套,此后又逐步回落到2010年的10万套左右,新房供应量在2005年达到顶点后,二手房交易量开始迅速攀升,2005年到2007年,北京市的二手房成交量从3万套增加到7万套。” 北京链家经纪管理中心高级经理谢永春说。

从2001年成立到2005年,从1家店到20家店,链家用了整整5年;2005年到2007年的机会窗口,链家乘势而上,果断开店,店面从20家增加到近300家,成交量从2005年的1500套左右增长到15000套,增长10倍,一举奠定了链家的江湖地位。

“我最痛恨的价值观就是小富即安。”左晖曾如是表示。

过往10年,调控政策迭出,每一次调控政策,二手房市场总是呈现“政策—观望—低迷—平稳”的波状往复循环,成交量“上蹿下跳”。

然而,每一轮调控周期,左晖总是坚持做多,结果踏准了节奏,尤其在2005年、2008年二手房交易萎缩时,中介公司普遍收缩战线,关闭门店大幅裁员,链家却选择逆势做多。

“2005年,政府出台营业税,我们自己吓一跳,但是坚持对市场的乐观判断,果断开店,两年时间就甩开了多数竞争对手。”谢永春说。

2008年的地产经纪关店潮凶猛,全北京二手住宅市场月交易量曾经只有3000套,情况危急,链家所有高管不得不亲自去一线管业务,帮经纪人开单。即便如此,链家没有仓促关店,更多的是将对手腾挪出来的好店铺盘下来,进行存量优化。

“因为链家运营的整体盘子较大,承受力较强,市场萧条期我们倾向于观察,谨慎行动,调整节奏慢于同行,”谢永春说,“但是当市场启动的时候,链家的开店速度则快过同行。”

当2009年市场快速启动,链家店面不到两年间又从300家迅速增加到600家。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