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补齐深圳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短板?
如何将深圳建成民生幸福高地?
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这两个问题成了参会委员们讨论的焦点。民生无小事,教育、医疗、住房等一桩桩民生实事,牵动着2000多万深圳市民的心弦。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深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
具体来看,今后深圳如何在各个民生领域发力,打造民生幸福高地?本届政协会议期间,南方+记者对话了多名参会委员,围绕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话题,与他们共同讨论,倾听他们的声音。
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一座城市成长和发展的根基。近五年,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35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累计新改扩建198所中小学,新增近400所幼儿园,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40万座。
在民革市委会常委、政协委员吴鹏程看来,深圳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公办学校建设的同时,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上却没有跟上。“深圳在市场化法治化程度上在国内领先,且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有条件有资源实现民办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民办公办均衡发展,涌现更多民办基础教育的名校强校。”吴鹏程说。
吴鹏程建议,深圳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发达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支持各种社会力量进入各级各类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民办基础教育生态。“对于社会力量投入基础教育,深圳可以实现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一站式受理、窗口服务,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基础教育。”
对于推动深圳民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深圳市政协委员、民盟深圳市委会副主委、盐田区政协副主席周丽则认为,深圳要逐步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福利待遇。
“2019年,深圳新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就职公办学校年薪为30万元,而深圳最好的民办学校,教师年薪不过10余万。”周丽表示,收费审批严苛、教师福利待遇偏低、办学场地受限等问题制约了民办学校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民办中小学在校生总数为55.58万人,占全市普通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9.8%;而深圳2012年以来对民办中小学所投入的资金仅占2013年至2018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的4%,和公办学校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深圳要对民办学校重新定位,要认识到民办不是公办的补充,也不是学位的‘兜底’。”周丽建议,深圳要根据公办生均经费标准调整收费审批制度,逐步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福利待遇。
此外,周丽还建议深圳可探索划拨土地新建民办学校,创新民办学校办学方式,将非营利民办学校纳入政府普惠性质政策范围。
医疗,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血脉。截至目前,深圳全市现有卫生医疗机构5298家,床位6.29万张,新增三甲医院8家,总数达18家,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在深圳汇聚。
这其中,社康中心作为面向社区居民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日常医疗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和许多已建成“高大上”的大型医疗中心相比,深圳不少的基层社康中心设施配备仍然薄弱。谈及这一点,深圳市政协委员谢文浩也深有感触:“我们走访了龙岗区新木社康、嶂背社康、同乐社康以及福田区特发社康等几个基层社康,发现都存在办公场所较小,基础设施设备不足等情况。”
对此,谢文浩建议,深圳要进一步社康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就医市民有良好环境,“具体来看,各医院要定期派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级医师到对应社康,提升社康医疗水平和形象;同时,还应完善社康与医院之间的联动功能,无论大小疾病市民都能得到一步到位的治疗。”
而在市政协委员熊辉看来,深圳要进一步优化在医疗卫生上的财政投入结构。“近年来,深圳一大批公立医院迎来新一轮新建和扩建。然而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却不能得到相应的社会服务收益,分级诊疗、病有良医,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等一些供需问题仍有待完善。”
相关数据也显示,深圳市对医疗卫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51倍,成为全国人均卫生健康支出排名第一的城市。然而就三甲医疗机构数量来说,深圳市仅18家,不及广州市的一半(38家);病床使用率82.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83.6%);医疗水平和同是一线城市的北上广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在全国权威医院排行榜——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TOP100上,北上广“三足鼎立”,深圳“颗粒无收”。
一言以蔽之,当下,深圳医疗的“质”与“量”并不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医疗基建投入策略正陷入这样一种投资‘陷阱’,医院建设后期涉及大量的医务人员、床位配比和运维成本,政府投入的费用将越来越高,而‘软件’——高水平医务人员的数量,质量却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必将导致医疗卫生投资的内耗,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熊辉建议,深圳医疗设施建设要避免大量投入新建,扩建医院,盲目增加床位,而是实现功能等要素进行归类分层,采取不同投资策略。同时,熊辉还鼓励深圳设置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专班,开展改革试点,加大扶持和监督力度,实现深圳顶天立地的医疗格局。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人口持续净流入,住房需求高企,商品住房供求关系持续紧张严峻。相关数据显示,深圳市房屋价格均价已位居四大一线城市之首。住房难、住房贵已经成为制约深圳吸引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
深圳土地资源有限,城市更新难度较大,如何进一步增加住房供给,让每一位人才都能在深圳安居乐业?对此,市政协委员黄绍武建议,目前深圳商业办公用房供应充足,部分地区空置率较高,可将其进行改建成公租房。
相关数据也支持了黄绍武的看法。根据戴德梁行提供的报告显示,2020年深圳市写字楼空置率超过两成,居全国前列。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城市更新工改M0(即产业研发用房,类似于商业办公)持续推进,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产业研发用房,加上已有的总部基地、商务区规划,全市商业办公供应量持续增长,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深圳商业办公用房的闲置。
黄绍武建议,深圳目前需要进一步明确关于商业及办公用房改建为租赁住房的转让问题、改建项目审核、验收流程和指南、相关质量标准等。“将商业及办公用房改建为安居型人才住房、销售型人才住房,以解决市所属高、精、尖人才的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