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瞩目的青岛集中供地,五月份将要开始进行首拍。
此前不久,广州、重庆、杭州等城市进行的集中供地首拍,纷纷被媒体戴上了“史诗级”的帽子,那么,青岛的集中供地首拍,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今年2月24日,青岛宣布执行集中供地政策,4月20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2021年青岛市市辖区第一批用地名单》,其中市北区和李沧区拍卖时间为2021年5月12日上午;城阳区拍卖时间为2021年5月12日下午。崂山区拍卖时间为2021年5月13日上午;即墨区将于5月13日下午拍卖;黄岛区拍卖时间为5月14日上午。
其他城市两集中供地情况
此前,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一是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二是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两集中”土地出让制度涉及22个重点城市,包括青岛。
初步统计,截止目前已经有22个城市公布了今年首批集中供地的计划,合计4064.03万平方米。其中,12个城市确定的首批集中出让土地日期,在4月下旬至五月中上旬。
已经明确的包括,广州48宗地块,土地面积393.6公顷,天津和杭州分别是58宗和57宗地块,土地面积均超过300公顷。北京则是30宗项目,无锡市计划出让16幅地块,共计94.93万平方米。
16个城市官宣了集中供地时间及面积
集中供地之后的第一波土拍,市场热情涌现,广州、重庆等地的地价大幅上涨,
拿地热情澎湃,面粉贵过面包?
广州:48宗土地,以郊区地块为主,仍有7宗拍至封顶,溢价率最高达45%。
重庆:46宗土地,平均溢价率约43.78%,最高溢价率达129.98%。
无锡:16宗土地,仅1宗未破最高限价,多幅地块刷新地价纪录。
杭州:5月7日首拍57宗宅地,挂牌报价阶段超20宗溢价封顶,10多宗进入自持。勾地房企超10家的地块至少27宗,超20家的12宗。
广州本次集中供地48宗,吸金906亿,堪称历史级别。成交42宗,平均溢价率14.58%。其中,白云区金沙洲板块地价达到四万,此板块的房价也不过四万左右。而番禺创新城等地,地价和房价也都相差无几。
不止广州,重庆和杭州的情况也差不多。
重庆主城区本次集中供地共46宗均成功出让,共有31家房企参与了此次竞拍。成交楼面价、溢价率高成为主流。统计发现,46幅地块中,25幅地块成交楼面价超过万元。
5月7日的杭州首拍,57宗宅地,仅挂牌报价阶段,就有超20宗溢价封顶,10多宗进入自持。勾地房企超10家的地块至少27宗,超20家的12宗。
从各地首次集中供地的情况看,市场热情非常高涨,媒体纷纷使用“史诗级”这样的词汇描述。
参拍房企感受则是:非常刺激!
很显然,从稳地价、稳房价的初衷来看,集中供地的第一波土拍,未能如愿。
网上掀起了一场面粉贵过面包的讨论,甚至有网友憧憬会不会复制15-16年的行情?
网友憧憬的行情,应该很难再现。
首先大背景就不同:目前调控依然很严,限购,限贷,限售丝毫没有松动;
其次官方也有准备:从广州土拍的情况来看,本次集中供应48宗用地全部设置了最高限价和最高溢价率,业内认为,类似设置将是未来热点城市土拍的标配。官方说法是“市场预期可控”。什么叫“市场预期可控”?就是不允许暴涨。除了广州,北京第一轮土拍的29宗地,也都设立了价格天花板,也是为了杜绝“面粉贵过面包”的炒作,只要面粉没有面包贵,市场预期就可控。
再次,拿地集中,项目入市也集中,竞争加剧是必然的。激烈竞争之下,上涨的空间不会太大。
最后,在房住不炒的大目标下,如果第一批集中供地未达到稳地价、稳房价预期,第二、三批次的土地推出政策及策略或将调整。
荷包鼓的说话
集中供地模式下,对开发商的资金要求非常高。
深圳第一次集中竞拍的六宗土地,五宗要求竞买保证金为起拍价的50%,一次竞拍的保证金就超过百亿。
而某央企为上海第一批集中拍地筹集的资金为1300亿元资金。数据显示,上海2020年全年各类土地共出让成交金额不到3000亿元。
毫无疑问,房企的分化将会加剧,央企和龙头民企借助资金优势,强者恒强。而不要说小房企了,头部之外的二线房企也会因为现金流的问题,退出热点城市的竞争。
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2021年全国房企拿地20强里,央企和国企背景的房企占了10家;10强当中,央企和国企背景的房企占了7家。从融资端来看,今年前三个月,房企融资额度都有所下滑,其中TOP31~TOP50的房企下降幅度最大,同比减少了62%。
开发商有多大本事办多大事,不再盲目拿地
二线房企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合作开发、收并购、旧改转化,是非头部房企的思路。通过合作加大土地获取的概率,同时降低资金压力,开发商有多大本事办多大事,不再盲目拿地,即控制了风险,也有助于开发商分流,推动城市区域平衡。城市群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开发商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对应的区域,或者以抱团的方式应对激烈的竞争。
新的土拍政策下,如何防止龙头房企凭资金实力获得大部分土地,形成垄断,也是有对策的。
按照上海招挂复合出让方式,政府部门对房企按“135分制”打分,经济实力32分,技术资质17分,项目经验41分,受让管理45分。其中,“受让管理”指标规定房企每成交一幅宅地,相应减扣15分,45分扣完为止。
至于效果如何,等待市场检验吧。
青岛的情况
青岛本次集中供地总量达到63宗,总建面330万平方米。按区域分布,西海岸24宗、即墨15宗、城阳13宗、市北7宗,李沧和崂山各两宗。
很明显,本次集中供地集中在周边区域,主城区的土地资源日渐枯竭,李沧区出让的两宗地只有一块是住宅用地,市南区则没有一宗土地出让。
来看一个有趣的数据对比:三月份青岛全市成交约150万平方,其中市北3万平方,崂山五万平方,李沧4万平方,城阳28万平方,即墨20万平方,胶州20万平方,西海岸37万平方。
而第一次集中供地的数据是:市北40万平方,崂山30万平方,李沧两万平方,城阳(含高新区)60万平方,即墨70万平方,西海岸100万平方。
显然,第一次集中供地的规模并不大,库存比将持续走低。而官方计划显示,青岛市辖区第二、第三批次住宅用地集中供应拟于7月、11月发布。从时间上看,后两批次的供地的项目要入市,几乎都要到明年了。
首次供地规模不大,下次供地的项目要到明年才能入市。古话说,物以稀为贵,开发商们肯定也明白。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青岛的土拍基本都是勾地内定,因此楼面价太高的可能性也不大。
文/房居易
编辑:董楠
往期文章
本期制作:编辑 ▏董楠 审核 ▏老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