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对于“房价暴涨”、“人口断崖下跌”、“老龄化”等现象的讨论越来越多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刻板印象中往往认为,由于高昂的房价的其他各项成本支出,大城市越来越留不住年轻人了。然而,根据QQ数据发布的《2018年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最受年轻人青睐的正是这些大城市。一线城市年轻人口的平均净增率明显高于二线及其他城市!在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排名中,深圳高居榜首,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紧随其后,那么,对于那些35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大城市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呢?
2020年热播一时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王漫妮这个角色,是不是跟独自一人在大城市打拼的你很像呢?作为奢侈品品牌的高级销售,王漫妮每天挤地铁上下班,在家门口固定的早餐店买早点,最早到店,最晚离店,待人有礼,专业更敬业,为了城市扎根不遗余力。然而,在面对感情和事业双重打击后,沪漂8年的王漫妮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就是:是继续在大城市打拼,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找一份安逸稳定的工作,和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
王漫妮妥协过,尝试过,但当她真正开始尝试融入小城市的安稳日子,才发现自己早已与这里格格不入。晚上肚子饿了,想找个地方填饱肚子,小城市的餐馆却早已关门,路上一片漆黑;想找个咖啡店休闲一下,点了一杯拿铁,喝了第一口她就忍不住问服务员“你这杯是拿铁吗”?连咖啡的味道都和大城市的不一样!最后的最后,王漫妮还是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回到大城市生活,虽然有苦有泪,甚至大部分时间是孤独的,但是这才是她心甘情愿去走的路。
看到剧中上面的片段,我的感触是比较深的,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一个人要在一个城市安身立命,最大的关切是购房、事业、子女教育四个方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01 住房
首先是住房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余年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特别在一线城市,“房价涨上天,工资稳如狗”的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某财经平台公布的数据,按照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二手房均价来算,年轻人想要全款买一套80平左右的刚需房,在国内房价最高的深圳,哪怕不吃不喝,也要打工115年才能实现;在北京和上海,则分别需要71年和65年。
而事实是,在一线城市购房往往需要掏空2个,4个甚至6个钱包,有钱包可以掏一掏还算是条件好的。2020年,贝壳研究院对接近40万个90后购房人进行了样本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这批年轻的购房群体中,超过60%的人依靠父母提供资金支持在城市购房,包括完全由父母支付首付或部分支付首付,而这个比例在一线城市更高。
面对高昂的房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租房生活,同时政府也在对居民的住房进行保障,这些方面,大城市的政策也不错!你可以在政策支持下拿到一笔不小的住房补贴,甚至可以租住政府提供的公租房,年轻人综合能力足够优秀,大城市住房政策就会有更多的倾斜。
事业问题,其实就是个人发展问题。小城市不等于完全没有机会,但因为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政府能力的差距,个人的选择是极为有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城市的公务员趋之若鹜,在大城市,年轻人对报考公务员反而相对理性的愿意,因为大城市好的机会太多了!
在小城市,人情世故往往比个人素质还要重要,有时候关系有没有到位,比能力有没有到位更为重要,那些没有很好的家庭资源或者社会资源的年轻人,在大城市更容易找到公平、公正的平台。
为人父母,谈起子女教育问题真的是有发言权的。那些在一线城市的家庭,抛开住房、工作等话题,最喜欢聊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去年我们围绕“内卷”问题讲了很多,我认为最内卷的就是现在的子女教育。我有一个哥们,大学毕业之后留在了北京,在前几年在北京海淀区买了一套学区房,从此,我每次跟他交流,都能感受得到他的焦虑。他家孩子4岁,刚上幼儿园,目前英语班、钢琴班、跆拳道、绘画班已经全安排上了,小孩子和他都没有个人的时间,累吗?真的是太累了,周末想休息一下都不行!不去可以吗?别人都去了你不去,你不落后了么!
北京的海淀区属于一线城市中的顶级学区房集中区,一线城市的孩子家长的平均学历偏高,而海淀区则高出天际。这些家长往往是自己毕业的就是很好的学校,他们深知教育对人的命运有多重要,享受过教育红利的人,自然是要把小孩子的教育摆在第一位。
在中国高考尚未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之前,这些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年轻父母,他们的竞争对象大多是同样优秀的高学历人群,“不卷一卷”怎么行?
虽然大城市已经开启了无限内卷的模式,房价高到你永远买不起,但他还是那个转角就有星爸爸,出门就有“全家”、具有高度个人自由、地铁四通八达、娱乐设施丰富、教育和医疗资源优质、政府行政决策公平公开高效的城市。愿那些在大城市、小城市打拼着的年轻人早日实现梦想,毕竟,选择大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离开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