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阳地产界,提起嘉洲地产,确实有一点振聋发聩。
8年16盘,以平均每年售清两盘的速度,它在安阳房地产行业掀起一股飓风,也迅速在购房群体中打响知名度,兴起一阵阵“嘉洲热”。
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本地房企,就像杀入地产界的一匹黑马,锐不可当,令不少新老房企或瞠目,或惊诧。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家企业?不走寻常路的打法,是否触痛了其他房企的神经?嘉洲模式又有哪些值得玩味?
摘不掉的“刚需盘”标签
作为三四线城市,安阳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市民的购房选择,刚需房一直是市场的主力军。
然而说到嘉洲地产,没有比“刚需房”这个更鲜明的标签了。
从最初开发的嘉洲华庭、嘉洲灏庭、嘉洲锦悦,到后来的格林小镇、清水湾,再到现在的雅舍、花悦等项目,嘉洲地产一直在大手笔地输出刚需楼盘。
嘉洲格林小镇效果图
刚需楼盘的特点很明显。第一点就是价格低,区域决定价格,所以楼盘地段绝不会特别优越。
很明显,嘉洲地产都在遵循这两点搞开发。比如拿地大多选择市区的边缘地带,客户群为周边乡镇购房者,然后以远低于市区房价的优势迅速去化。像清水湾项目选址在市区东边白璧镇,花悦项目落址市区北边柏庄,格林小镇在汤阴边界……这些楼盘的均价基本都在5000以下,去化速度相对较快。
反观其他开发商,做刚需产品往往玩一下“曲线救国”。比如拔高产品属性,明明是刚需房,还要做成“轻奢”“一见倾城”之类的情怀住宅。或者好高骛远,用高端产品的价格支撑刚需房的内核,撑得越久越累,目的不过是多赚点利润。
相比之下,嘉洲很坦诚,敞亮地打出刚需牌,连稍微华丽的推广包装也不要。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低价快销,让大家赶快买啊买。针对的客户也很明确,就是有买房需求的普通群众,以进城置业的乡镇居民居多。
这样一来,嘉洲的刚需楼盘卖得快,每年售清两个盘,也不足为怪了。
嘉洲清水湾认筹现场
刚需房显然成了嘉洲的标签。尽管嘉洲也开发了像纯墅枫景、纯墅美景几个高端楼盘,但去化速度远比不上自身的刚需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旦标签化,想要改变就会有难度。刚需牌在房企初期入市时会有奇效,但在后期转型过程中反而为其所累。这可能是嘉洲地产未来几年将面临的挑战,还需要市场这块试金石来检验。
高周转的“嘉洲模式”
提到房产行业的高周转,不得不提一提碧桂园模式。
“高周转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法宝”,“高周转是抵抗任何风险最有效的手段”——碧桂园这一战略的制胜法宝,就是其他房企难以复制的高周转模式。
高周转率,指的是资金形态——货物形态——资金形态的循环周期,货物周转天数越少,周转率越高,反之就是周转率低。高周转=商品好卖,因为卖得快,所以要经常进货,资金周转得快。低周转=商品不好卖。
嘉洲地产从一开始就在做高周转打法。拿地——入市——认筹——开盘——清盘,每一个环节的运转周期尽量缩短,无缝衔接。最大程度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最快速度回收房款资金,最终实现自足支配的现金流。
安东新区鸟瞰图
它是怎么做的呢?那就是刚需盘基本都是在一年内清盘。比如格林小镇千套房源半年多内即清盘,清水湾1500多套房源一年内售清结束。
高周转是不是等于低价促销呢?也不尽是。
但对于嘉洲来说,它的高周转率跟房价低廉有很大关系。因为拿地偏远,相对土地成本低,加上刚需产品定位,房价不会很高,所以房子卖得快,周转速度自然提升,进一步节约了周转成本,现金流转得到保障。
当然营销模式是保证高周转率的关键环节。嘉洲选择和盛励、策达合作,把营销端放心地交给代理公司,保证了高周转思路的落实执行。
好比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作为投资方,我预期的利润拿到手就可以,余下的利润分给你,大家都能开心赚钱。最重要的是,咱们抓紧赚完这笔,再继续下一笔合作。这是长久的好买卖。
姑且把这个叫做“嘉洲模式”。
房子好卖是正道
对于嘉洲地产的这一打法,行业内褒贬不一。
有人说,佩服其领导层的胸怀和魄力,他们思路清晰明了,把自己不擅长的营销环节交给别人做,保证了高周转操盘;布局大胆果敢,围绕市区周边拿地,分化客户群体,想法独立鲜明。
但对于一些安阳本土的老牌房企来说,嘉洲模式可能让他们有点瞠目了。它的特色鲜明,会不会显得其他房企平淡无趣呢?这么猛的开发速度,在安阳卖方市场也会带来一波冲击吧?
嘉洲纯墅枫景施工现场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老百姓买账的才是好产品,其他都是扯淡。
不管怎样,嘉洲模式于安阳来讲,是个新奇的现象级存在。至少目前来看,它的房子卖得是比较快的。
将来这一模式会不会掣肘其发展,还不好说。市场总是变化莫测的,哪有一成不变的制胜法宝,谁又能保证得了房子永远是必需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