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要起飞了”!28、29日,重庆地产朋友圈炸了,疯传着关于重庆主城区第一次集中供地的盛况。整个土拍过程活脱脱演变为一次土拍的盛宴,一场资本的狂欢:
几天下来,这次的战绩可圈可点:
总成交金额为:6346374万元;
平均成交单价:10266.11元/㎡
平均溢价率:约43.78%。
中央公园地块成了最大的赢家,在地块成交单价排名前十的榜单里,除了中海拿的观音桥花卉园袖珍地块外,其他都在中央公园地块。溢价率也没有刷新历史新高。拿地的也都是熟悉的企业,熟悉的名字。拍卖的细节信息如山洪海啸,不多赘述。
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2月,相关主管部门关于“两集中”的土地供应政策出台,意在贯彻“房住不炒”的指导方针,稳地价的同时为市场降温。似乎这次重庆的情况走向了它的反面,真的是这样吗?重庆房价会出现按不住的情况?引发新一轮的购房恐慌吗?
这也未必!因为:
先看重庆的城市地位。在去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重庆商业魅力指数达到88.74分,在新一线城市中重庆排在成都之后,位居第二,算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也在全国排名第六。这个8D魔幻之都,正在爆发出超强的活力和朝气。2020年财富排名在上海(6642亿)、北京(5430亿、深圳(3331亿)、天津(2310亿)之后,位列第五(2252亿)。
对比看看沿海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水平,不难看出,目前这次集中供地的“面粉”价也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再看重庆的房价,在西部,重庆几个城市对标的房价:
而这次土拍溢价攀升,在一方面表明开发商对重庆地产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城市的肯定;毕竟,市场是用脚投票的,在目前“房住不炒”的整体大环境下,违背市场规律的操作,消费者是不认的。
在经济学的框架里,普遍认为,适当的通胀对于刺激经济是有利的。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至于怎么叫合理,各派有各派的观点。但,被刺激起来的经济会惠及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人均收入的提高,家庭财富的增加,跟固定资产的持有有着莫大关系。特别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家庭的财富占比70%来自房产。就像适度的通胀一样,适度的房产增值也是社会活力的表现。再说,一个城市如果不能满足它的居民中前25%的人能买得起本地的房子,这个城市将因发展畸形而失去活力的。中国的超大规模性,也不允许一个城市具有超级垄断功能,生活不起躲的起,逃离北上广,在10年前或许是一个口号,而现在则是一种行动。
另外,一些自媒体呼吁重庆也像成都一样,推出土地拍卖市场的“熔断机制”,避免地王频发现象,抑制地价攀升。资深地产人王先生对此表示不以为然,他说,成都搞的熔断后,动不动就要开发商还建30-40%的人才房,算下来,还没有直来直去的划算,成都的土地价格该上去的还是上去。
纵观这次的重庆的土拍,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政府在这个价格锚点上做的很成功,用王先生的话说,至少多收了50亿。从拍地的节奏来看,先从悦来,而不是科学城或者中央公园这样的大户地方开始,给市场一个价值锚点。后面的事情就好操作了。
回到开头,这次财大气粗的房企们拿地积极,地王频现,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集体表态,何时休不休,那要看重庆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群,渝新欧,陆海新通道,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国经济第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