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黄欣伟:被架空的小区停车收费标准

2020年曾经出台过一个上海小区停车费标准,一种按照车型划分为:小型车一小时一元,大型车或者货车的话一小时在两元到三元,特种车一小时按照四元收取。另一种是按停放时间收费:不足一小时的按照一小时计算,超过一个小时的按照小时递增,在八个小时以上不超二十四小时的按照八小时计算。

但问题就出在标准的最后一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让之前的标准吧变为参考价甚至名义价,而所谓的“实际情况”就有多种执行标准且因为上海停车难矛盾突出,车位的拥有者甚至管理者就是决定“实际情况来计算”的主语。

一般而言,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际情况是根据供需矛盾来市场定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一个区域的不同楼盘,停车标准也有级差,甚至因为是老破小或新建社区或豪宅价格水涨船高,这就好比不同房价住宅的物业管理费不同(虽然也有物业管理费收费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灵活使用”并非完全是贬义的,比如“利用错峰使用原则,在社区车位业主上班期间将其开放供社会车辆临时停放”,但其中势必联想并不可回避的是“车位的增值营收进了谁的口袋”?

车位增收部分收入——只收现金不开票,言下之意当然是作为物业小金库甚至当班保安的灰色收入,这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其实,车位也像商品房,随行就市无可厚非,甚至因为出于“保障社区业主优先的租户停车费翻10倍愿者上钩”,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

只是这部分收益的去向,才是引发矛盾的最大源头。

并且可以这么说:要车位一刀切比房价一刀切更难,因为涉及利益方更多、费用因为少而分散更加难于监控,在市中心用地紧张且紧张的背景下,车位增加供应也不容易。

之前有过开发商提出利用公园、校园的操场地下做底部架空抬高的生态车库,也有花式繁多的多层车位装置和所谓的互联网停车手段,但或因为政策壁垒、或因为成本、或因为和物业分配谈不拢等各种原因而夭折,只能说停车难是大都市才有的富贵病之一吧!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