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媒社已经创作了这么多原创文章,就差您的关注了
笔者小的时候,没有被罩儿,被子脏了只有拆洗。但拆被子,缝被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不仅需要清洗被里儿被面儿,还要晾晒被套,甚至要重新弹棉花、絮棉花。
所以,为了省事儿,不论被子多么脏,大多数人家的被子每年只是拆洗一次。
笔者十几岁的时候,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为了被子的干净整洁,一些要好的家庭开始有被头儿。被头儿,说白了就是把一块白布缝在被子脑袋和手容易接触的地方。
那时候,由于冬季没有洗澡的条件,人们很少洗澡甚至不洗澡,被子盖在头部的一端经常接触头颈部,很容易被污染变脏。
为减少拆被子洗被里,人们就发明了被头儿,平时简单地缝在被子上,什么时候脏了黑了,就拆下来洗净晒干再缝上。
被头儿是时代的产物,既避免了拆洗被褥的麻烦,也满足了人追求干净的需求,由于快速而便捷,很快在工薪层和农村一些讲究人家流行开来。
我刚开始使用被子头儿,每次脏了,都是老妈拆洗后再穿针引线缝上去。自从参加工作住宿县城,离家遥远不太方便,我就尝试着自己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好在,我七八岁就会缀扣子,有一定的基础,穿针引线还是能驾轻就熟、手到擒来的。缝被头虽然繁琐一些,但是手法大同小异。第一次操练,针脚不齐杂乱无章,可最终还是完整地把被头儿缝在了被子上。
反正是自己的被子自己盖,也不怎么要好,能够发挥正常使用功能就行。日久天长,熟能生巧,加上回家时经常观摩老妈缝,并认真研习,渐渐地我缝的被头儿看上去也基本顺眼了。
但是,不论多么娴熟,都难以跟老妈缝的相提并论。老妈拆被头儿时,能完整地把一根线拆下来,被头儿晒干后还可以重复利用,把这根线再巧妙地缝上去,看上去天衣无缝。
而我,每次都是用剪子把线剪断,再缝的时候只有选择新线,造成了资源的一些浪费。
我从1982年开始,前前后后自己总共缝了三年多被头儿。1985年结婚以后,由于妻子在服装厂工作,对针线活儿相当精通,缝被头儿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自然就被她承包了。
大约到了1990年代,市场上出现了被罩儿,许多家庭开始购买被罩代替被头儿。被头儿是局部的,被罩儿是整体的,而且这时洗衣机开始普及,为经常换洗被罩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此,被头儿,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变成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