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散文天地】饶崇刚:​房子

作者简介饶崇刚,大冶作协会员。大冶某私企工作,业余时爱好游山玩水,偶尔触景生情写些散文。

房子

饶崇刚

那年,父亲约摸十四岁,正值国家连续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困难时期。带着爷爷的嘱托,年少的父亲背起沉重的行囊,下山到老屋撑起门户,住进了祖上留下仅有的三间老房。

房子当时很破旧,完全可以用“大雨大漏,小雨细漏,风雨飘摇”来形容。那时父亲勤快且能干,经过简单整修后,算是免强还可以住上人家。后来,父母亲就在这个老房子成家立业,我们兄妹也相继出生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几年,1980年,我们田地分到户了,大家欢欣鼓舞,干劲十足,日子有了很大的起色。我家除了交公粮外,余食还很充足。一家七八口人挤在这三间房里,一间是厨房,一间卧室,一间堂屋。二楼放柴草,粮食杂物等,偶尔来了亲戚,要在草楼里打地铺。在父母的心里,解决房子是头等大事,迫在眉捷。

接下来的日子,父母亲总是盘算着赚钱,农闲之余,母亲每年要养几头大肥猪,父亲出外做副业。所谓做副业,就是到百里之外的汪仁、湖山一带用板车拉麦草,送到殷祖洪口造纸厂。无论是严寒酷暑,总是日夜兼程,父亲和同伴们每天要拉回一车麦草。俗语说:“下雨背稻草,越背越重:”父亲则不这么认为,因为下雨天拉麦草总会有个好价钱,因为重量多了。天道酬勤,老天总是会惦记着勤劳的人。当年家里收入颇丰,卖余粮,卖了母亲养的猪,加上父亲拉麦草的钱,共计有存款八百元人民币。

次年春,父母亲就张罗着盖房子的事。他俩起早摸黑,几个月时间,上山砍了二三百担窑柴,踩泥制砖做瓦,烧了四五个窑的砖瓦。万事俱备,这年冬天,在亲房乡邻和亲朋好友的鼎力相助下,一幢纯火砖墙,水泥制对开窗的,水泥地坪的正连三屋建起来了,趁着过年欢天喜地住进了新房。

住进新房后,那些年兄妹几个渐渐长大了,儿多母苦,确实如此,除了读书外,各项开销也不少。父母亲想尽设法让家里多些收入,先后开了粮食加工厂,搞养殖业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慢慢地多了,生活有了好转,家里相继也添置了收音机,电风扇,电饭煲,自行车等。

到一九九零年春,家里多少有了些存款,母亲考虑哥哥初中毕业步入社会,考虑以后婚事,加之人口多,家里再次择地建了一幢连三暗五的二层楼房,这次是三开窗,外墙有粉刷,正面还是粉石子的。在村里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这样的房子。

以后的那几年,随着改革的春风,南下打工的热潮,国家经济发展如潮水般迅速,农村变化日新月异,小洋楼鳞次栉比,似雨后春笋。

2000年,哥哥把老连三拆了重建,就把这个连三暗五的二层楼房,退让给我和老弟做婚房。次年我在这个房子结婚,子女先后出生,老弟成家后,母亲就跟我俩商量,兄弟同在一个屋檐下,妯娌难免会有碰碰磕磕,分开住亲热些。于是,找了个公人,把房子叫价五万元,我决定买了下来,给二万五仠元老弟出去建了房子。

后来在劲牌公司的分厂毛铺酒厂上班了,日子过的比较平淡,但算过得去吧,一晃十年过去了,厂里的待遇福利非常不错,工资翻了近十倍。

十八大后,2013年春,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在这个房子,己经满足不了当时的生活需求。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我和爱人商量,决定把这幢房拆了重建,当年在兄妹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凑齐三十万元建了一幢三层现代化的小洋楼。时代步伐日新月异,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旅游风盛行,这几年先是摩托换面包做些小生意,后来换小轿车,因为车子除了代步外,游山玩水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家提倡城乡一体化,大量村民进城务工买房,房地产经济一跃而上。在这个大环境下,我和爱人对进城买房的愿望日益强烈。2019年秋,又作出了一个很大决定,或许是形势所迫,因为儿子长大了。于是办住房公积金贷款,凑齐二十八万元的首付,在恒大名都按揭了一套房,也算是完成了人生中的又一个宏伟计划吧。

人总会是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但过程总是坎坷的。睹物思人,回想父母亲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建房,从一穷二白,到解决一大家人吃穿住行,直至我们成家立业,那段辛酸苦难的岁月,是我们一代人无法体会的。心由境生,从小家想到国家,我们党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站起来,富起来到未来的中国梦……

关键词: 散文 天地 房子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