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下旬开始,不少城市的楼市由热转冷,在调控政策不断收紧的情况下,楼市突然有了一种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有购房者表示,前一段时间市场中还都是各种房价上涨、楼盘热销和售楼部涨价的消息,但是现在这些消息都已经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各地不断收紧的调控政策和开发商降价促销的消息。可以看出,从2021年以来,随着购房者增多,楼市也在慢慢回暖,但是楼市炒作现象又慢慢抬头。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针对楼市火热的城市出台了相应的调控政策,住建部同时也约谈了宁波、东莞、合肥和上海等7个城市。在不断收紧的楼市调控政策下,成功遏制住了楼市炒作的风气。
而在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再度表示对楼市调控和打击楼市炒作的决心,更是在5天内有3大央媒发文谈楼市,措辞严厉,要求严查囤房炒房。
在4月14日,《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炒房绝不会稳赚不赔,炒房客们是时候迷途知返了》的文章,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明确写道:深圳七部门严查“深房理”违规炒房,释放坚持“房住不炒”的强烈信心。炒房风险不断暴露,炒房绝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房地产调控要持续细化调控措施,提升调控精准度,不断堵住监管漏洞,把调控政策落到实处,真严查,真打击,真处罚。
可以看出,经济日报在这篇文章开头就指出“深房理”违规炒房的案例,要求要真严查,真打击,真处罚。这可以看出国家现如今是要对炒房客动真格的了,不仅是对炒房客、开发商和房产中介的警示,也是对当地相关部门的一种督促。
在4月16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题为《乱象层出不穷,莫让“名校”学区房坑楼市害教育》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直指现在学区房成为了开发商挣钱的工具:近期,在一些地方,“名校”成了新城区土地出让、招商引资的工具——在土地出让之前,公布附近学校建设的消息,吸引地产商和消费者。“除了学校,没啥配套”“名校冠名,一挂就灵”等乱象层出不穷。对此,有关方面应有所警惕,莫让“名校”学区房坑了楼市害了教育。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购房者都深有体会,不少购房者都被开发商所谓的“学区房”给坑了。讲诚信的开发商最后却是配备了所谓的名校,不讲诚信的开发商更是虚假宣传,房子卖完了之后,学校也没有了。为什么开发商喜欢用学区房的名义来宣传呢?其实说到底还是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被开发商利用了起来。购房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不惜高价买房或者购买地理位置偏僻的房子,如果最后学校能够落实还好,如果是虚假宣传,购房者就损失大了。
文章最后还提到:有关地方要把精力放在抓实经济发展上,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加快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交流常态化、机制化。这样,楼市、教育才能互相促进,良性发展。可以看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要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良性发展。将教育和房产挂钩,让教育成为开发商敛财的工具,最后只会坑了楼市害了教育。
在4月19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标题是《遏制投机炒房应强化协防联控:堵住政策漏洞,打击钻空子行为》文章,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了楼市调控政策的一些漏洞和“软肋”:“炒房江湖”涉及的各种方式,如代持、代缴、假结婚等以及用“股份”方式募集首付款,以经营贷和消费贷来筹集购房资金等,看似高明,其实发现破绽也不难。通过综合分析各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基本能对购房人精准“画像”,识别出不合格购房人或借款人。
可以看出,虽然楼市的调控政策存在漏洞,但是炒房客的一些购房购买和持有房产的手段也有很多破绽,只要通过综合分析各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基本能对购房人精准“画像”,识别出不合格购房人或借款人。文章最后也提出解决办法,不仅多部门联合起来严厉打击楼市炒作,同时还要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努力减少大城市保障性住房总量缺口,并加快建设完善住房租赁市场。
从4月14日到4月19日这短短6天里,经济日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三大央媒相继针对楼市发声,并且措辞都非常严厉,可以看出目前国家对楼市调控和对炒房现象打击的态度和决心。在此之前,楼市炒作现象慢慢抬头,针对学区房的乱象也越来越多。就比如在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型城市的房价,有62个环比上涨,其中上海、东莞、广州、宁波、合肥和福州房价都涨幅不小。
另外,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们国家的平均房价为9860元,而2021年前两个月的新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11030元。因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家针对楼市调控的政策在不断收紧,但是我们国家的房价依然不断上涨,并且在这其中,很多城市的房价都是被炒作起来的,就比如深圳、宁波、合肥和上海等城市。特别是深圳,同一个楼盘,在前一天还是几千“刚需”排队摇号买房,后一天由于调控政策收紧,严查经营贷流入楼市,这几千“刚需”就立刻消失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刚需都不是真正的刚需,其实背后都有炒房客的身影。
因此,在楼市紧急时刻,就必须雷霆出击,用最严厉的调控手段来打击楼市炒作,遏制房价上涨。3大央媒在短短6天时间内相继针对楼市发声,这本身就是一种调控手段,就是用来警示炒房客、开发商和房产中介的,同时也是为了向社会传递一种国家对楼市调控的决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