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新闻字数不多,但是对于居民理财来说确实有巨大的影响:
是不是房地产税马上就要开始了?关于积极稳妥的解读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积极,就是说这个速度可能会提上来;第二个是稳妥,就是要全面考虑。
有人讲房地产税出来了,会不会房价会出现下降?这个要看城市、地段、概念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对于投资属性的房产影响会更大,对于财富结构的构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房地产税实施后,由于增加了持有成本,如果房子既不能出租,也等不来房价的上涨。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过去20年来,房子价格的上涨推高了有房人群的资产市值。根据有关数据,我国居民有6成资产是以房产进行配置的。
但是房子本身并不是一个生息资产,甚至是一个“折旧”的商品,因此,在房价不涨的环境下,房产税就算是短期不征收,房产自持的成本是叠加的。咱们梳理一下房产自持的成本:
贷款成本
在大的上涨周期贷款(加杠杆)绝对是一个财富迅速提升的“捷径”,两个人如果三年前都有100万,各买了一套房;甲是买了一套100万的房;乙加了杠杆,买了一套200万的房;房子翻了一倍,则甲房200万,乙房400万,如果不算其他成本,甲赚了100万,乙则赚了300万。
当然这是市场单边上涨的环境下,但是如果市场不涨,则要考虑那个忽略的贷款成本了。
如果一般的商业贷款,我们大概算5%的年利率,则贷款部分则要一年5万元的贷款成本,粗略的计算,三年就需要15万元。那么对于一套房子不涨或者微涨,贷款的成本都是需要自己背负的。
在过去还有一些炒房客,不惜借高利贷或者各种套现砸到房子里,那么这个成本更是巨大。
资金成本
无论是首付还是全款,本身的资金成本也是较大的。仍以100万为例,按照长期投资的思维,大概可以拿到5%左右的无风险收益。那么,每年产生的利息收益则是5万元,但是长期来看,是可以用复利来进行计算的。
交易成本
(不同区域各不相同)
不动产税费:契税、印花税、工本费、个人所得税;
公共维修基金;
这些成本在交易中摩擦非常大,而且随着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转换会发生成本承担方的转变。
房屋成本
(不同住宅不同定价)
物业费
垃圾处理费、电费、供暖费等
另外在房屋出租时,业主也要承担租户可能与邻里交流方面的成本。
房屋折旧
在企业会计记账中,会有公式: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00% ;
在实际房产交易中,在年份的计量上不需要的特别的精准,但是每10年的价格多少会有一定的体现;另外,2000年前后的房屋的户型、格局、设计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往往在同一区域产生较大的价格差。一般来说,每十年的房产可以10%来进行折旧,超过20年的房产,加速折旧。
潜在成本
咱们说的房地产税现在就是潜在成本之一,十四五如果要实施,满打满算也就是五年的时间。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税费其将承接土地财政带来的缺口;有读者注意到提的不是“房产税”,其中可以思考。
当然,房产还有有个重要的功能是出租。出租回报率=年租金/总房价。这个数值在各地不一样,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2%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水平。这其中,还需要考虑房屋空置、维修以及出租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根据中泰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的数据,上海市自持房产总成本每年将近有9%,即使去除2%的租金收入,这个成本仍然是较大的。
房产上涨在过去20年的趋势,已经在很多国民的心里形成了固化的思维,房屋除了交易之外还有居住功能让投资者心里更“踏实”。但是,在当下“房住不炒”的既定政策下,一定不能低估政策执行的力度和决心。
在未来房产投资将会变成一个越来越专业的事情,房屋的自持成本是投资时不可忽略的问题。从投资的角度,房产价格的上涨后的短期变现是相对合适,但是现在不但价格大幅涨幅难现,多数城市对于3年甚至5年以下的交易都课以较高的税率,对于普通人而言,房产投资已是风险系数较高的类别。
看国外的发展情况,金融资产是未来居民配置的一个主要方向,瑞信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发达国家的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在一个主要位置。而我们历经了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之后,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政策导向、金融市场成熟,以后的趋势大概率也要向金融资产转型。
未来投资上,不只是房产,建议以多元化的配置来提升家庭资产保值升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