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一个网友的评论,很有感悟:当想在成都南门购房的时候,南门这台高速赛车已经跑起来了,当时住在成都的土著怎么不多在南边买几套房呢?
其实,了解南门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早在北门熙熙攘攘的时候,南边还是一片田野。建树最有印象的是:2009年去世纪城的时候,周围还基本全是荒地,远处还能看到零零星星的田地,当时的一二三街连雏形都没有。可谁曾想过,不过也才过了10年时间,国际城南的格局已经完美定型,高新区就像是脱缰的野马,将包括其“老爹”武侯区在内的老城区大哥们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金融城已经最高六万的房价,让人无不遐想,如果当时多买几套,现在会是怎样的光景?是不是可以在家坐着收租,日进斗金了?
醒醒。那个时候,对于大多数成都人而言,并不是没有听到国际城南的崛起,可08年地震以后,又有多少人意识觉醒?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能跟风操作一波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但凡跟风操作的人,可能只是听听朋友三四之间的关于所谓“内部消息”,国际城南的规划,就坚定了购买的决心,许多人甚至连实地看都没看到,就匆忙下手,毕竟那个年代房价也不贵嘛。
就这样,伴随着国际城南的崛起,这种跟风获益的人群越来越多,从小道消息到官方坐实,从少部分人吃螃蟹到全民跟风,成都楼市真正迎来了黄金的十年。
在这十年期间里,“道听途说”式购房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从高新区一路南下,从南湖开始正式进入天府新区板块,记得16年底、17年初房价刚刚抬头的时候,建树的一个朋友神神秘秘地把我拉到一旁跟我说:快点买天府新区,宁波路武汉路那边有核心规划。可那个时候,天府新区还在限购,对当时大多数成都人来说,可能去都没有去过一次天府新区,谈何说起未来发展核心?
我也很认真地问了我朋友,你去实地看过吗?答案是很肯定的没有。“反正未来核心规划就在那里,西博城也在那里,肯定没错”。连实地都没有看过一次的他,最终在17年购买了武汉路上的一处新房,从目前周围房价价值来看,已经快翻了接近1倍。这种连实地都没看过,第一次去现场就是签合同的人比比皆是,在17年那一波,只要买了新房的,基本都翻了一倍,这是有些病态的资产翻倍过程。
因为这资产翻倍来得太快,太突然,以至于像是最后的狂欢。到今天为止,建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朋友:全城普涨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在政策严监管的情况下,那种听到不错,随便一买就涨的时代已然离去。
在视高还是6000元时候,随便入手,肯定不会亏本,可现在1.3左右的高价(顶峰1.6),如果再贸然出手,那深套是最有可能的结局。
鼓吹某某区域不限购、某某楼盘很好、某某板块未来升值空间大的背后极有可能是高额的中介佣金推动,也有可能是对规划的盲目偏听。
前者有利益驱动,让那些有明显短板的区域也能持续获得关注度,以黄龙溪、视高房源为例,大量的宣传背后是房地产商、中介逐利的结果。
后者是盲目相信规划,就好像双流三大核心的怡心湖、龙泉的东安湖,实际的建设情况如何呢?没有实地看过,没有仔细研究规划与落地的差距,结果只能以遗憾收尾。
成都的饼铺得很大,不是每一个区域都如同规划那般美好,有那么多湖、有那么多新城,不兼听怎么知道实际情况?当买房已变为一项技术活时,也宣告着“后买房”时代的正式到来。
房住不炒,满足居住功能是首要目的,但要想满足居住的同时保值升值,那真得仔细花点功夫了,也许不能佐证“买对一套房,轻松十几年”的说法,但一定能坐实“买错一套房,悔恨十几年”的事实。
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支持,建树杂谈:每日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