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场针对违规挪用经营贷炒房的“围剿”在多个热点城市展开。
北京、杭州等城市明确表态严防经营贷流入楼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加大挪用经营贷查处力度。
一、经营贷炒房的逻辑
此前,不少中介向炒房者鼓吹用经营贷买房的“理念”,并提供买卖企业的中介服务。在上海、深圳等地,购房者只需花几千元就能通过中介购买一家成立一年以上的公司,只要购房者名列公司前三大股东,且名下有房产,就能以房产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经营贷,这样一来会造成什么呢?真正需要钱的企业拿不到钱,而炒房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投资房产,引发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北京银保监局对4家银行启动立案调查!
3月23日,根据北京银保监局的要求,辖内银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发放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业务合规性开展自查。
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个人经营性贷款金额约3.4亿元,约占经营贷自查业务总量的0.35%,其中部分涉及银行办理业务不审慎,部分涉及借款人刻意规避审查。
在要求银行自查的基础上,北京银保监局会同相关部门选取重点机构进一步开展了专项核查,已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信贷资金约3000万元。
目前,北京银保监局已经启动对4家银行的行政处罚立案程序和调查取证工作。后续,将根据调查取证结果,对贷款“三查”不到位的银行或未履职尽责的工作人员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罚。
同时,北京银保监局称,还将会同市相关部门研究建立针对不法中介和违规借款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切实提高公众法律合规意识,坚决维护首都房地产市场秩序。
三、多个重点城市纷纷出手,彻查经营贷炒房
除了北京之外,近期深圳、广州、上海、浙江也陆续公布了房贷自查结果。
其中,广州银行机构完成个人经营性贷款自查的银行网点共4501个,排查个人经营性贷款567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2165亿元,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2.77亿元、920户,其中广州地区银行机构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1.47亿元、305户。
在3月25日,更新了最新的查处违规金额,已经超过3亿。
根据深圳银保监局通报,2020年4月以来,该局共对辖区中资商业银行15.4万笔、1771.73亿元经营贷全面排查,选取6家银行集中开展现场检查,检查覆盖率近50%,提前收回了21笔、5180万元涉嫌违规贷款,处罚违规机构4家,处罚问责违规责任人14人次,处罚金额合计575万元。
此外,上海、浙江也响应国家号召,出手了!
新华社出过一篇报道:谁在为经营贷进入楼市打开方便之门?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
是经营贷贷款利率下行,已经低于房贷利率,出现明显倒挂;
是贷款期限拉长,出现循环放贷、先息后本、到期续贷等免资金过桥现象;
是贷款额度提升,从此前的房产评估值的五成,提升到七至九成。
利率下行后,经营贷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还被违规者用来变相破解了限贷政策中的贷款比例限制,削弱了楼市调控的效力。
目前,市场上有大量的资金中介,他们对接银行资金,并通过微信群、房屋管家、自媒体、小贷公司、理财公司、咨询公司等形式来牵线搭桥开展业务,多数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银行对经营性贷款借款人主体资质审核不严,未穿透式核查贷款资金流向,这也纵容了资金中介、房产中介的违规行为,让炒房者轻易获得了低成本的资金。
实际上,除了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外,在贷款环节还存在诸多“传统套路”,比如通过做高房屋评估价提高贷款额度(高评高贷)、虚开银行流水证明、虚开收入证明、修复不良征信记录等与贷款相关的各个环节,花几千元就能通过中介搞定。
贷款环节是否出现乱象取决于银行是否有加强审核的动力,是否也想在楼市上套利,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明宇建议,尽量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引导金融资源的配置,避免金融资源在不同层次的金融群体中形成套利空间,同时加强监管,一经发现,绝不姑息。
处于十面埋伏的经营贷,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