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牵扯到千家万户,所以大多数和房价相关的标题党都言简意赅,因为“最好你误解”。
一些房产媒体在炮制标题的时候,要么是有意无意地妄下结论,“涨”和“跌”是最高频次的字眼;要么就是形容词升级,“暴”和“惨”作为前后缀触目惊心。
但是,作为受众而言,需要理性掌握房价的真实动态,就要拨开标题党的人造云雾,学会用“多数据”和“对等参考”来看数据。
或者说,认清“结论为涨跌”的数据整容套路!
套路一:上市品种不同,怎么可以用涨跌来形容?
以上海楼市为例,假设上月获批预售许可证的项目以外环外居多,所以“上海楼市均价5.5万元”,下月获批(预售许可证)的项目中多了几个内环地段产品,自然新盘均价就有所上升,但是到了标题党,就秒变“上海房价本月暴涨20%”!
这个最常规套路,是否似曾相识?!
套路二:高低价楼盘各有成交,也不能和房价涨跌挂钩。
比如:在一周期限的有限数据里,二手房“碰巧”上周成交了几套高价房,下周也是碰巧成交了几套低价房,到了标题党嘴里,就是“上海房价单周大跌20%”!
不明就里的人,或者只看标题或者缺乏独立思考或者贩卖焦虑或者“选择性收听”,统统相信了上海房价——莫须有的过山车!
套路三:同一个社区,以为推盘产品的位置、户型甚至品种不同,就被拿来“房价涨跌”!
比如:一期开盘的是高层产品,二期开盘的是洋房产品,因为产品属性不同所以价格自然有高低,绝非耸人听闻的“二期价格飙升30%”,但有人这么做了,自然也有人这么信了。
一个社区不同位置价格有高低很正常,不同产品类型定价有高低也很正常,甚至小户型产品单价高于中大户型也很正常,为什么“两栋楼单价差30%”就有人相信?!
套路四:因为限价(政策),人为造成的价格变动被“客观化”了。
有些项目在一期属于市场定价或者开发商自行制定价格自然随行就市,到了二期赶上了政策调整被限价了,于是一时间风起云涌【某某楼盘二期暴跌20%】,这是谁的错、谁的罪?!
看起来,标题党也没错,他只是有意无意地将关公和秦琼进行了跨时空比武,但不明就里或者不愿意严谨地“把全文看完”的购房者就因此而被捕了风&捉了影,所以“从自身找原因”,购房者要以冷静、客观、耐心的态度来看房价数据。
数据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因为被折叠过被包装过甚至被整容过,可能因为统计数量有限、可能因为统计口径变化、可能因为统计时间时过境迁,也就很容易被“暴涨暴跌”,怎一个骗字了得?!
认清数据“人为定论”的四大套路(当然远远不止四个套路),购房者请稍安勿躁,看完再判断,再“独立判断”。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