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后浪还能“浪”多久?

作者:清和社长

来源:智本社——一个硬核学习社。

对于动物来说,生育是一项简单重复的本能运动。但对于人类,生育则是一项丰富复杂的综合活动。

人类生育活动,涉及到夫妻情感、社会观念、动物本能、避孕技术、生育政策、生命繁衍以及偶发因素。

避孕技术落后、突然中招、干柴烈火、龙年虎年、父母催生、男丁观念、疫情宅家,都可能提高生育率。

反过来,避孕套发明之后,避孕技术将性爱活动从生育本能中脱离出来。人类掌握了生育的“自主可控技术”,尽情享受欢愉效用的同时,还可以主动选择不生娃,或何时生娃。

所以,避孕套实际上给人类带来了一场人口及经济革命。它将人口生育,从自然生物的本能领域,推进到社会经济的主动选择领域。如此,人口生育问题,变得更为清晰明了,人类更多地遵循成本与效用的经济规律,做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

人类生育,已演变为一项类市场行为,受市场规律的支配。

性爱,或许是人类经济社会中唯一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交易活动。交易双方的效用都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还可能诞生共同的爱情结晶。

不过,生育,却不是一项帕累托最优的交易活动。生育,除了生,还要育。生娃以及教育,都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夫妻双方往往会综合考虑生育的成本、生产的风险以及养育的效用,然后做出避孕、生育、二胎等不同的选择。

最典型的例子是,“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若加上学位房的成本,中国的生育成本应该是全球顶级的。不少夫妻选择不生二胎,推迟生育,甚至晚婚,或都与高房价带来的高养育成本有关。

生二孩后,两房可能要换三房,五人座的车可能要换七人座;夫妻其中一人可能要放弃工作专职带娃,或聘请保姆增加开支;孩子的教育培训、吃穿住行、医疗保险等费用,以及培养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都增加不少;儿女长大之后婚嫁、住房等压力,也会倒逼而来。

生育有成本,也有效用。

孩子的出生,给家庭带来温暖、快乐,以及情感寄托;孩子的成长,给父母带来教育的成就感,以及陪伴、分享、见证、参与生命成长的巨大效用。生育是实现生命、财富、家庭以及责任代际传承的基本保障,可以降低夫妻婚变、家庭衰落的风险,以及抵御家庭的不确定性风险。

当然,“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及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生育成本及效用的考量。

所以,生育,终究是一个项私人活动。

节育,可以通过国家运动来实现;但生娃,国家帮不上忙,全靠夫妻个人使力。经济学家担忧人口红利消失,鼓励多生育,但效果依然不明显。并不是这代年轻人不给力,而是生育受经济规律支配,受成本收益函数影响。

本文逻辑:

一、为什么不生孩子?

二、我们在担心什么?

三、人类该如何延续?

(正文9000字,阅读时间约30分钟,可先阅读,并分享给好友

1

为什么不生孩子?

目前,不少人担心,中国会走向类似于日本、德国等欧美国家的低生育陷阱。一些人将日本、德国的经济低增长,归咎于低生育以及人口过度老龄化。

这种担心值得理解,但是没有意义,而且容易产生误导。

实际上,经济增长与生育率呈现一种不被人为意志转移的规律:随着经济增长,国家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然后稳定在一个低生育水平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口出生率只会越来越低,进入低生育国家。

作为移民国家,美国的生育率是西方国家中被认为是比较良性的,但如今创下40年新低,2017年降到1.76,低于人口均衡生育率2.1,步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出生率都低于2.1,韩国、新加坡只有1.2,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也徘徊在低水平。反观,尼日尔、南苏丹、刚果、乍得、索马里、安哥拉、布隆迪、马里等低收入国家都维持着高生育率。

经济发达程度与生育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

“高房价抑制了人口”说明了高房价或低收入会降低出生率,那么为什么低收入国家的生育率反而更高,发达国家则要低得多?

如果爆发经济危机,在短期内出现严重衰退,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居民收入快速下滑,这时生育成本则大幅度上升,家庭的边际收益率和收入预期趋于悲观,生育率则会快速下降。

例如,1933年大萧条期间,美国出生率快速下降到2.17;1970年代滞胀期间,美国生育率受到了抑制。

高房价问题也是同理。房价如果在短期内快速上升,家庭实际收入遭到削弱,住房、购房成本则大幅度增加,如此人口生育也会受到抑制。

经济短期内快速上涨也会出现这种人口生育波动。例如,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经济复苏,尤其是二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美国出现了一波婴儿潮。

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速、家庭收入增速与生育率呈正相关。但若从长期来看,情况则恰恰相反,经济增速与生育率则呈负相关。

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暂时性收入假说与永久性收入假说来解释。

短期内,家庭收入大幅度增加或下降,推高或降低生育率;物价、房价大幅度上涨,亦可降低生育率。2015年开始的这波房价大涨,给不少家庭增加了压力,一些夫妻因此决定推后生育或放弃二胎。

但是,人的消费行为、经济行为及生育决策,是受长期收入影响的。这就是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假说。

长期来看,一国整体的经济增长和家庭收入增长都是渐进式的、平衡的,人们会根据过去、当下及未来的收入与经济预期综合考虑及决策。

所以,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相对稳定,接近“技术水平保持不变”这一前提,人的生育行为是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支配的——经济增长,收入增加,生育率下降。

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家庭收入持续增加,生育率反而更低。

具体逻辑是:

一是生育边际效用递减。

生过二胎的夫妻可能更容易体会生育边际效用递减。我们经常说,“一胎按书养,二胎按猪养”。第一个宝宝出生,父母的幸福感强烈,各种拍照各种晒娃,玩具、衣服、纸尿裤、奶粉、推车、早教都选择好的。

但二胎出生后,老二给父母带来的兴奋和满足容易下降。衣服、玩具、推车能用老大的就用老大的,不少还是二手群里淘来的。即使富裕的家庭,父母对老二投入的金钱、心血以及养育带来的满足感、愉悦感、兴奋感也不如老大。

当然,这里每个家庭存在差异,同时如果老大老二性别不同,或父母对孩子性别偏好不同,育儿效用也会有差异。但总体来说,生得越多,生育的边际效用则递减。若二胎递减不够,则再生几个,边际效用会明显下滑。

生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受家庭条件影响。只要技术水平(主要是影响生育相关的革命性技术,下同)保持稳定,随着经济稳定增长,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生育边际效用都会呈现递减。

二是生育机会成本递增。

当你的收入增加时,生育的机会成本也会增加。假如月收入3万元,若要放弃工作、休息或学习的时间去生娃,这个生育的机会成本要大于月收入是3000元时。收入较低时,生育的机会成本偏低。

所以,很多职业女性包括部分男性,在职业上升期,在高收入时期,将生育计划推后,放弃二胎。

随着收入的增加,生育机会成本递增,反过来降低了生育的边际效用。很多高收入职业女性,在职场上获得的收入、荣誉、地位、成就感、满足感等综合效用,要大于生育带来的效用。如此,她们就会选择暂时不生育或少生育。

相反,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生育儿女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可能要大于职业上的收入快感和成就感。多生育、长期带娃,也是一件熬人的事,生育的边际效用会出现明显的递减,即使一些收入不高的妇女最终也可能选择就业,从而减少生育。

如果家庭收入高,女性不需要从事职业劳动,或者家有佣人照看孩子,生育率还会降低吗?

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无法摆脱生育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生育率也会下降。主要原因是,女性即使不上班,也会有其它需求,比如说休闲、学习、娱乐、诗与远方等,这些都是生育的机会成本。

关键词: 后浪 多久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