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扎心!你的学区房可能白买了?

文/庞无忌

常年盘踞住宅金字塔顶端的学区房迎来教改政策的“当头一击”。

日前,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其中明确从明年起,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拿出招生总计划的50%-65%,通过“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方式,分配到区、分配到校。

政策执行比较复杂,上海委属和区属高中的具体执行方式也不相同。但简单来说,这个政策实际上是把“买了学区房就能上牛高”的确定性进一步削弱了。

打个比方,一个区属重点高中每年要招300个学生。过去,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定向从同区的某个或某几个重点初中“掐尖”来的。由于每年向“牛高”输送大量的生源,重点初中附近的房价也水涨船高,成为热门的学区房,50平方米要卖600多万。但现在这个重点高中65%的学生,即:195个学生都要通过名额分配到区、到校的方式招生,这其中的137个名额又被平均分到区内的每所初中。

将近一半的升学名额,给了其他普通初中学校,那么通过购买某所重点初中学区房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就被大大摊薄了。是不是感觉这600多万打了水漂?

这种主打“教育平权”,甚至被戏称为“校际扶贫”的政策一出,立即引发舆论热议,上海学区房被刷上热搜。有人断言上海学区房要凉了,并且以此推导,认为学区房会被彻底“拉下神坛”。也有人认为,对学区房的影响需要分类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学区房会凉吗?

先说结论,恐怕很难。

上海教改政策的出台的目的之一在于“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兼顾各类型初中学校的发展机会公平”。

政策逻辑也没问题:学生无论上的是“牛中”还是“菜中”,都有机会上牛高。

以往那些根本无缘市重点高中的普通初中学生家长可能突然有了一线希望——如果孩子在“菜中”拔尖,也有可能进入牛高,所以这个政策也被媒体形象地比喻称为“菜中学霸的春天”。

但家长心理是很复杂的,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为“菜中”非常稀少的几个名额冒险?毕竟还有约一半的高中名额,是要靠中考录取的,而牛中的孩子在这方面则竞争力很强。而且即便从“菜中”拿到名额进入“牛高”,如果学习成绩相差太大,那么与真正的重点班、尖子班等还是无缘。

从长远来看,改变高中阶段招生方式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竞争前移,“与其被动等待进‘菜中’抢名额,不如从小学就开始鸡娃”,这种观念可能会导致“牛小”学区房快速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此次的教改政策并不是今年刚出台的,2018年时政策已经发布。3年时间过去,也足够许多家长想清楚了,但期间学区房的热度却并没有下滑。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上海并不是这一政策的首创者。

北京从2016年开始已经执行“校额到校”的政策。当年,北京市规定,针对2015年中招升入优质高中比例低于30%的一般公办初中,将采用定向分配到校的方式补足名额到30%。

张大伟说,实际上现在这一名额已经达到50%左右,但却并未对学区房的价格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学区房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学区房真的值这么多钱?”这个问题在知乎上很火。有人说它是“宇宙第一智商税”,但仍有无数家长前仆后继地主动往“坑”里跳。

单从房子来看,很多学区房都是老破小、配套差,还有不少房子没电梯,小区不能停车,跟动辄每平方米10万-20万元的价格完全不相称。

但就是这样几乎毫无“性价比”可言的房子,在房价普跌时,跌得最少,在房价小涨时,涨得最快。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二线城市二手房升温,大多就是由学区房价上涨推动的。

近期北京、上海等地学区房继续升温,例如: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的对口学区蜂鸟家园一居室房价已经从2019年的每平方米14万元左右,升至如今的每平方米超20万元。近期也有媒体报道称,海淀区一套50平方米的学区房,挂牌价580万元,房主一天内两次提价,最后以620万元的价格成交。

学区房背后到底是什么?一种回答是学区房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等现象。

好的学校开学有行业大牛来给孩子搞讲座,而差的学校别说师资力量了,就连运动会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家长想方设法将孩子送进好学校。更好的成长环境、更宽广的视野和经历、更优秀的同学、朋友,这些都是成长中的重要因素。

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是哪都有,这就催生了学区房现象。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教育均等化、弱化学区房,这是教育改革一贯目标。但热点城市学区房热似乎一直没停过。

他认为,其原因在于,首先,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单纯靠设计“分蛋糕”的规则,解决不了虎爸虎妈的焦虑。人人都想抢这个优质资源,这就得有一个规则,房产是最佳的载体。因为,义务教育的9年,贯彻“就近入学”的原则(小学不超过三公里、初中不超过5公里)。怎么算就近呢?按户籍和房产的位置计算,这不一定相对公平,但绝对是争议最小的。

张大伟认为,平衡教育资源更好的办法还是要多投入,让低谷高一点,缩小差距。

另一种回答是学区房热的背后还承载着中产焦虑。这批中产许多是大城市的“漂一代”,靠自己拼搏奋斗了很多年,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压力达到顶峰,他们害怕降阶,但自身职业技和竞争力已经很难再有大幅提升,因此,将下一代教育和阶层晋升机会寄托在了学区房上。

多校划片、校额到校等政策可能会带来的结果是:绝对好(稳进牛校)的学区房消失了,但是相对好(有一定比例能进牛校)的学区房依然收到追捧。

学区房“通胀”了,过去买一套学区房就换取核心教育资源,但现在买一套学区房只能换到一定的获取核心教育资源的机会。为了加大这个获得更好教育的机会,父母后续还需要更多地投入时间和金钱。

这样,你还愿意买学区房吗?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晞

关键词: 学区 可能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