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海出台高中招考新政“名额分配综合素质录取”,要求重点高中每年拿出一半以上的招生名额,面向全市,分配到校。
换句话说,菜中学生也能上重点,牛校学生的名额却被大大稀释。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狼来了!上海终于对学区房动手了!甚至有人讨论,学区房的房价即将暴跌?
这样想的人,我只能说,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在当下的中国楼市,学区房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刚好,这两天我的一位朋友,在广州出手购买一套二手的学区房。
小区的户型狭小,环境嘈杂,走在社区里头,到处都是玩耍的小学生。他看中的一套小三房,在过去的2020年,价格上涨了:30%。
朋友咬咬牙,还是出手了,几乎没有还价,并向挂牌的房东甩出了2万元定金。
房东心动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告诉他:不卖了。
类似的剧情,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频频上演,毫不罕见。过去的一年里,疯狂的楼市里,学区房就是整条街最抢手的仔。
去年 6 月初,本具有深圳高级中学初中部学区房资格的泰安轩、竹园小区、财富广场、泰然公寓、安华小区部分业主,收到了审核不通过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的孩子,基本无缘深中。
一石惊起千层浪。网上传出,有家长为了学位甘愿献出膝盖。最后,上述小区的学位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随之而来的,是小区房价继续攀升。中国房价行情网数据显示,其中一个小区泰安轩,6 月份均价 9 万一平,到了 8 月就涨到近 11 万一平。两个月时间,一套 80 平的房子,就要多支付 160 多万。
幸好,由于深圳接连调控,房价有所回落。现在泰安轩的房价已经降到 9.7 万一平。
深圳泰安轩近 1 年房价趋势图/来源:中国房价行情网
同样为学位极度焦虑的,还有广州黄埔万科东荟城的业主。去年7 月,东荟城部分业主争取幼儿园学位,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当时,东荟城的住房均价是 3 万 2。到了9 月,跳涨到 3.56 万元/㎡,并保持上涨势头至今。今年 1 月,该小区的住房均价达到 3.72 万元/㎡,半年涨幅 16.25%,一套 100 平方米的房子,就要多付 50 万元。
广州黄埔东荟城近 1 年房价趋势图/来源:中国房价行情网
学区房的“抗打击能力”,强到超出你的想象。比如说,前几年的多校划片改革一出来,同样炸开了花,但学区房价格很快回暖。
2019年,北京海淀、东城等多个区实行多校划片政策。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半年后海淀房价下跌11%,东城房价下跌7%。
但很快,学区房价格又开始暴涨。这两天微博上有个热搜:海淀一套重点小学学区房,50 平,挂牌价 580 万。有名家长很心动,说好第二天和业主谈价。结果当天晚上,业主加价 20 万,第二天再加价 20 万。
这位家长思考再三决定退出,最后房子以 620 万的价格卖给其他人,单价超过了 12 万一平。
不能使学区房灭亡的,反而让它变得更加疯狂。
说回上海的这次改革,真的能够让学区房变天吗?
客观地说,上海的动作不可谓不大,我刚刚看到的时候,也被震惊了。按照计划,名额分配招生计划要占到上海每个重点高中总计划的50%-65%。
区属重点高中每年的招生名额,35%-50%通过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中考成绩)完成。另外50%-65%要拿出来,一部分分配到区内每一所初中,包括菜中,另一部分还要留给外区的初中毕业生。
委属重点高中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的比例更少,只有 35%,其他部分,要按照各区中考人数占比,分配给上海各个区,再以均衡、随机的原则分配到不同生源的初中。
这样一来,重点高中一半以上名额面向全市分配到校,教育资源大洗牌。
初中名校的含金量,确实被大大稀释了。
此前,北京也实施过“校额到校”政策,但北京是锁区的,昌平平谷的考生,即使年级第一,也进不了东西海的优质高中。
上海则一步到位,全市“乾坤大挪移”。成绩相对较低的菜中学生,也能通过名额分配入读上海最好的高中。
而那些一路鸡娃,砸锅卖铁买了学区房的家庭,由于名额被摊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难度铁定会大增。
今天,网上就在流传,有的小区开始暴跌了。
价格一路吹高的学区房房价,会不会轰然倒塌?
我只能呵呵一笑:绝无可能。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区房仍然是一种高度稀缺资源,才会被越来越多的家长争夺。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清华北大的学生毕业后,收入居然买不起清北的学区房。
因为学区房的价格,本质上并不是由大学教育的价值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市场供需。
当全民鸡娃成风之时,一切鸡娃的工具,都很贵很稀缺。就像战争来临,最牛的核武器一定会抢出天价。
想报补习班?对不起,先给孩子做套卷子,考上了再交费,没考上,出门左转。没办法,报的人太多,名额有限。
想买学区房?对不起,起码比周边小区贵10%到30%,甚至20 万一平,老破小。你犹豫了?别人加价 40 万买走了。
事实上,并不是学位值 20 万一平,而是好的学区房仍然太稀缺,抢的人又多,导致价格的飙升。
教育水平非常均衡的长沙,就很少听到学区房被抢的消息,但在人口高度密集北上广深,远远做不到均衡。
小学名校、初中名校,不仅仅意味着考上重点,还有教育理念/氛围/圈层,都是家长关心的因素。
市重点高中把自招加统招录取名额砍掉一半以上,影响是挺大,但那又如何?家长就会心甘情愿送孩子去“菜中”吗?
一线城市尤其是深圳和广州,年轻人口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全球大放水的环境下,优质资产被哄抢,是难以避免的结局。
只要学区房的价值稀释速度,赶不上放水速度,价格就还会继续上涨。
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这个发达的岛国,已经把房子和学区剥离得差不多了,但所谓的“学区房”依然卖出天价。
图源:假装在东京
上面这张图所示的小学,可以算作东京的好学校。由于日本富人聚集地的学区较好,因此,像港区(类似于上海黄浦区)的南山小学校附近70㎡的房子,均价相当于 600 多万人民币。
而按照东京二手房均价,70 平的房子在 350 多万人民币。南山小学校附近的住房均价,相当于东京住房均价的1.7倍。
事实上,我们苦苦追求还没有做到的教育资源均衡化,甚至是租售同权,在日本都已经实现了。日本人煞费苦心,甚至制定了教师轮换制度,保证即使是“菜中”,也能有名师来上课。
在日本,租房和买房一样,都能入读对应的公立学校。想要读个好学校?租房就可以了,不用像在国内,还要砸锅卖铁买套老破小学区房。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学区房仍然卖出了天价?
这是因为,尽管日本政府在教育质量上尽可能缩小了差距,但学校好坏之分仍然非常明显。
决定性因素,居然变成了:生源质量。
富人更舍得教育投资,砸了大量资源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有钱人聚集的片区,房价更贵,生源更好,学校就变得越来越牛。
这种现象,有点像国内不少码农、高知分子不断给自家孩子补习,把小区附近的村小读成名校的现象。
例如北京中关村的小学,还有广州科韵路附近的骏景小学。
中国现阶段,是好学区决定高房价。而在日本,已经反过来了,高房价决定好学区。
但结果是一样的:想要读好学校,必须花重金买房。日本虽然可以租房,但要住得舒适舒心,挤入名校社区,最好的办法还是买买买。
所以,上海高中招考新政,是一次重磅探索,但说到让学区房市场彻底变天,还是路漫漫。
上海这次教育改革最大的好处,就是在现有体制下,努力做到教育的相对公平。
让重点中学要拿出一定名额,分配到各个初中,尤其是农村学校,给“输在起跑线上”的优秀学生,没有学区房加持的好苗子,一个重新追平的机会。
这件事情,意义同样极其重大。
事实上,不仅仅上海在做,全国各地也有不少地方开展了这样的探索。
前几年,我有个表妹,就是得益于本地的“校额到校”政策,幸运地考进我们那的重点中学。
现在,她都快上大学了。
依靠这样的普惠性政策,她得以打破了壁垒,获得自由成长的新天地,人生也从此改变。
上海这次出手,撼动了学区房的森严壁垒,最大影响并不在于调控学区房的房价,而是指向另一个更大的敌人:教育的内卷化。
全民鸡娃,正在演变成一场不得不参加的战争,反而会扭曲孩子的成长之路。
近期,北京规定,暂停教育机构的线下培训,也是这个原因。想提前学,早复习?都不行。
孩子们的成长,不能演变成军备竞赛。
201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是同样的逻辑,直接宣告天价幼儿园疯狂扩张的日子彻底结束。
1.“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
2.“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3.“新建小区的配套建设幼儿园,必须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
4.社会资本不得通过各种手段,来收购、控制公立幼儿园和非营利性幼儿园。
让所有孩子享受平等的学前教育,打破阶级流动性障碍,这事儿太重要了。
虽然学区房的火爆,无法被浇灭,但围绕教育公平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
也许,最大的公平就是:
即使你住 20 万/平的天价学区房,我住在乡下的破房子,我们都有均等的机会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进入全国最好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