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今天(3月18日),河南一个城市扩容了,猜猜是谁?
估计很多人的答案是:郑州。
然而,并不是。
虽然郑州在中国内地50个经济总量最大、地位最高的城市里市区面积堪称最小(只有区区的1071平方公里)。
而郑州,还在2021年1月明确提出,希望在十四五期间“加快撤县(市)设区步伐”,但是仍然被洛阳抢了风头。
没错,今天宣布扩容的是洛阳,河南的副中心城市。
今天一大早,河南省政府、洛阳市政府的官网都发布了“国务院同意河南省洛阳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消息,全文如下: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以原偃师市的行政区域为偃师区的行政区域,偃师区人民政府驻槐新街道民主路27号;
撤销孟津县、洛阳市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以原孟津县、吉利区的行政区域为孟津区的行政区域,孟津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桂花大道328号。
此次行政区划变动之前,洛阳代管8县1市,洛阳市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比重只有5%。
上图:从此次扩容看,洛阳未来将向东、向北发展。
撤销偃师市、孟津县改为区之后,洛阳市区面积将达到2230平方公里左右,占全市总面积的接近15%。
洛阳的市区面积,达到了省城郑州的2倍!
偃师和孟津,都是跟武王伐纣有密切关系的地名。孟津是武王伐纣之前2年,大会天下诸侯、阅兵示威的地方;至于偃师,是“战争胜利结束、军队回营休息”的意思,是周灭商之后修筑的“胜利纪念碑”式的城。
当然,周武王筑这个城,有拱卫“成周”(东都洛阳)、防御东方可能出现的敌人的意思。
偃师诞生的时候,洛阳就是“副中心城市”。只不过,它当时是全国的副中心,西周的副都。
如果你熟悉中国历史,就会知道:在周朝,“中国”是指洛阳、偃师、孟津这一带。
西周的统治者当然不会认为朝歌是“中国”,因为他们灭了商,认为商是非法的;但他们又觉得自己的首都“丰镐二京”(现在的西安)资格太浅,尚不足以称为“中国”。洛阳地区有资格叫“中国”,因为它是夏的故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洛阳这个“省域副中心”,竟然比郑州这个“主中心”还先实现了扩容?
其实你如果看一下最近几年“撤县改区”、“撤市改区”的名单,就会有一个惊讶的发现:
看出来了吗?
从2018年初至今,已经有29个县和县级市改为地级市或者副省级城市的区。或者说,有23个地级市或者副省级城市实现了“市区扩容”。
但在这23个城市里,只有济南、成都是副省级城市,西宁是省会城市,其他都是普通地级市。
它们分别是:大同、鹰潭、曲靖、长治、株洲、宜宾、上饶、聊城、周口、百色、晋中、邢台、芜湖、六盘水、宝鸡、漳州、三明、洛阳、烟台、南通。
这些基本上都是三四线城市,其中很多还是中西部的人口流失地区。比如大同、晋中、六盘水、周口等。
当然,撤县改区、城市改区都是“内涵式扩容”,全市总面积没有扩大。
再看一下“外延式扩容”,就是总面积扩大的,比如济南合并莱芜、成都拿下简阳、长春拿下公主岭市等,这三个“外延式扩容”的都是省会城市或者副省级城市,但数量比较少,而且只有成都是强二线,济南是普通二线、长春是弱二线。
在“外延式扩容”里,没有一线城市、极少强二线城市。
在“内涵式扩容”里,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很少二线以上城市。
至于几个直辖市的撤县设区,是在2016年之前完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外延式扩容还是内涵式扩容,最近几年都存在一个扩容魔咒: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越强、越富有、级别越高,越难以实现扩容。
比如深圳、厦门总面积都非常小,盼望扩容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能实现。
北京正在向东发展,建设通州副中心,但土地严重不足。目前廊坊北三县(大厂、三河、香河)的规划主导权已经交给了通州区,国家也提出通州和北三县要一体化发展,但北三县也迟迟不能划给北京。
上图是中国内地经济总量最大、级别最高的50个城市市区排名。可以看出,郑州、合肥、太原、福州的市区都非常小,也都在近期正式提出了“撤县(市)改区”的设想,但“过尽千帆皆不是”:2021年已经有宝鸡、漳州、三明、洛阳实现了扩容,却轮不上这几个地位更高的省会城市。
这是为什么?
很简单,这跟高层对当前城镇化方向的反思、调整有密切关系。
2020年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发表了“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重要文章。在城镇化方面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
1、大城市人口密度太高,会有安全隐患,所以“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2、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3、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城镇化策略之所以发生调整,跟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是疫情,大城市人口密度太高有风险;第二是人口加速流向大城市之后,中小城市因为缺少人口增量,稳增长、保就业都出现了问题。
其中第二点,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仅仅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无法支撑中西部“人口流失”的三四线城市的运作。
所以,政策要“逆周期调节”。
在人口持续流入的大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只会加剧房价的上涨,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所以,对这些地区要克制。
扩容,或者说撤县(市)改区的利好,就优先给了普通地级市,甚至是中西部人口流失的地级市。这就是“扩容魔咒”产生的根本原因。
说白了,中西部也有持续的人口增量、资金增量、产业增量,资源不要过分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在撤县(市)改区上力挺三四线城市,是否意味着这些城市的房子可以买?
其实还是要看真实的人口增量。人口是跟着“饭碗”走的,能持续创造增量就业机会的城市,才能真正吸引人口。
如果人口持续流失,而城市规模还不断做大,那只能让楼市更难受,套住更多的人。
比如上图,是山西11个城市2009年到2019年间,小学生人数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大同、长治、晋中小学生人数都是显著下降的,证明人口在持续流出。但在2018年和2019年上述三个城市都实现了市区扩容。
说到底,人口、资金、企业向交通便利、气候温暖、市场经济更发达的地区流动,是全人类的共同规律。
所以,对于深圳、厦门、郑州、合肥、南京,甚至北京、上海、广州的暂不扩容,没有必要着急。因为时间站在这些城市及其都市圈一边。
我个人判断,郑州、合肥、福州、太原等城市的“内涵式扩容”(撤县市改区)可能会很快,至于另外几个城市的“外延式扩容”(增加全市总面积)或许会晚一点,但一定会实现的。
因为在中国的国情下,扩容是推动大城市发展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