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从重庆的经验来看,想以套内面积计费降低房价真是想多了。

只要存在公共区域,那么就必然存在公摊。网上描述的“李嘉诚发明了公摊”真是对一个商人最大的赞许。

取消建筑面积计费几乎成为老生常谈,大小会议时不时把这东西拿出来煞有介事的研究一下。

一、重庆住宅都是按套内计价吗?

除了部分一手住宅,其他比如二手房,商业及商业相关产权的公寓、商铺等,工业地产,市场均按建面计价。

其中住宅部分重庆也不是全部按照套内计算。主城九区,除了最后加入的北碚,还有新开发的巴南龙洲湾,鱼洞,就是按建面计价。

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个资源枯竭城市,万盛区(相当于县级单位,现已经变成万盛街道),也是按套内计算,当时的房价(2012年)3000不到,并且当地建筑规范极其不严格,很多匪夷所思的赠送。我认为按套内计算,并不是规范,是为了显得价格不是低得离谱。

二、重庆多久开始执行的套内计价,执行效果如何?

重庆主城区,已经执行了10余年的套内计价模式。但此模式仅限于对现场客户的展示重心,而不是完全虚无建筑面积概念。

所有广告为了让消费者产生歧义,需要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字“建筑面积”、“起”都是同时出现。由于16年底后,房价一轮暴涨,同时有大量新板块的项目推出。为了让价格看上去不那么高,至少从广告上大有全部按建面计价的趋势。

三、套内计价对开发商与客户有什么影响?

由于不用出钱,早期让很多客户没了对公摊的概念。反之,对于开发商,公摊面积由于不能直接算钱,比其他地方更早有了作为强控指标的要求。

四、公摊过大是因为开发商为了图利坑消费者吗?

土地出让与规划审批,已经决定了土地的建筑面积上限。由于目前土地成本在房价中占比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多修房子,也就是多做赠送面积,是每个开发商的基本功。

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规范。从公区的尺寸、阳台进深,阳台面积占比,飘窗结构,面积计算原则等,都有明确规定,并且基本无执行盲点。

主流开发商(不主流的开发商基本都死了,或者到了快死的边缘),对于设计要求,通常都是阳台占比最大(赠送做满),配建最低程度满足规范(最小化不可售面积),在符合规范的条件下压缩公区(最小化公摊面积)。目前大型开发商,为了降低公摊面积,对于公区设计优化,已经进入厘米级别的调整阶段。公摊率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各种物业形态的公区规范上。由于公区,主要就是电梯、楼梯、楼梯间等部位面积基本一定,通常来说,单层面积越大,公摊越小,但品质越低。

媒体所宣传的,公摊过大,坑坏消费者,不知道是不是属于上古新闻,或者是某个地方几个装铝合金小老板凑钱搞开发,再或者就是偷换概念或者自己本来就不懂,将不同物业形态的建筑作为对比。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开发商的水平问题,绝对不是为了提高利润的态度问题。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情况必然会越来越少。

如果说公摊面积可能会坑到消费者的一个地方,就是占用了公摊面积的公共区域及配件,但后期被物业或开发商无偿占用一种情况。

五、套内面积、公摊面积、建筑面积现在执行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回答是一定是肯定的。目前除了房屋销售,后续还有很多环节会产生费用。有的明显应该按照建筑面积收取,比如物业费等等。有的就应该按照套内面积收取,比如取暖费,精装修费等等。但现在一般采用一刀切全部建筑面积计费的方式,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前期公式公摊面积的组成部分,明确各种费用的收费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还有个问题是由于设计的问题,每个建筑的公摊率都有区别。如果按套内计价,未来的限价会受到极大挑战,由于限价房是非市场化不愁卖,可能导致开发商为了压缩公摊,设计房屋时采用多梯户比刻意造成住宅低端化。

六、套内计价是否能让房价下降?

套内计价肯定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能够给消费者多一个价格参考维度。但指望通过套内计价,然后起到房价下降的效果,就真的是想多了。

开发商定价原则通过是目标定价法,确定总销额,然后分配到每一套房子里。是建面100平米,售价8000元/平米,还是套内80平米,售价10000元/平米,就是一个说法问题。如果你非要觉得哪种算法更好听,就如同成语“朝三暮四”里那只被耍的猴子一样了。不过和戒赌吧老哥把"万"称为"个"一样,有时候心态也很重要。

不过,如果房价上涨时,将套内计价换成建面计价,房价下跌时,把建面计价换成套内计价。对于没有仔细研究的广大人民群众,哪怕知道自己被当成了一只猴子,还是能起到情绪稳定效果的。并且房价过快上涨的城市,或者是降价出货的开发商,面对政府约谈时,这种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应该也能起到忽悠的效果。

关键词: 重庆 经验 来看 内面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