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模仿名校脸,画虎不成反类犬

前不久,环球网、人民日报在微博上转发了一篇文章,《挂着名校牌子,收费高,却很孬!有名无实的“冠名办校”值得警惕》,暗指西南某省会城市挂羊头卖狗肉的“联合办学学校”累计报备200多所,再次将伪学区、挂牌名校等社会问题抛到公众面前。

实际上就成都地区而言,类似的名校冠名,有名无实的“狗肉”还真的不少,不过成都未来将逐步推广多校划片,借名校为土地溢价、为房价背书这种现象早已有之,但是小住认为,这个事情要分两面来看,既要认识到其中资本的丑恶面目,又要理解联合办学的实际意义。

只要单校划片依然存在,教育公平只能沦为一纸空谈。

虽然从去年开始,天府新区已经开始试点多校划片,但是从民间的声音来看,反对的声音很多,推广的阻力是存在的,教育资源长期深度捆绑户口、住房,大批既得利益者的诉求不可忽视,相信这是全国大部分城市至今未全面实行多校划片的原因。

单校划片对口的典型--泡桐树小学

房地产捆绑的资源中,地段和教育是唯二的硬性捆绑,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入学范围由所在户籍确定,而取得某个区域户籍又与是否拥有当地住房为标准,这是导致“学区房”不能根除的原因。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人口与公共配套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只能人为设置门槛限制一部分人使用,限制什么人?穷人。

类似“学区房”的概念永远不可能根除。

应试教育是排他性的,即便是多校划片之下,学校的选择也必将会有倾向,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和庞大需求的尖锐对立,参考国外实行教育平均化的办法,只有应试教育改革、适龄学生大幅缩减的背景下,教育公平才可能真正实现。

改革必定触动某个集体的利益,自古以来都是惯例。

如果受益者和决策者群体高度重合,而取消学区呼声最高的群体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改革是没办法顺利推动的。

民粹之下无理性,如果一个制度有广泛的民意基础,那么推翻它、改革它的根基在哪里呢?如果占据社会资源的上层是某个制度的获益者,那么又怎么能奢望让他们自觉出卖自己的利益呢?

有一个段子,说美国的黑人反对的不是种族歧视,反对的是歧视自己,仇富的人仇的不是富,仇的是自己不是富。

中国人的财富被房地产深度捆绑,房地产又深度捆绑教育资源,站在房地产背后的,是巨额的财富与资本,这是个人人可以发声的社会,而能够足够大声且影响到决策的声音,必定是占有最多资本的声音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