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全文长达6万多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今天全文发布了。
这份文件不仅是未来5年的重要发展蓝图,还将深刻影响2035年之前的中国。
在国家战略里,哪些片区更重要,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这份文件给出了最权威的答案。
一、19个城市群最重要,武汉(湖北)地位提升
几年前,国家就提出了要重点发展19个城市群。最新公布的“纲要”,承接了之前的说法,又有所创新。最大的变化有三点:
1、把19个城市群,归纳为“两横三纵”。“两横三纵”像是骨架,撑起了中国的版图,也引导着未来交通、人口、经济的布局。
2、把19个城市群分为3个层次,长江中游城市群排序上升到了第一层级,成为5大城市群之一。
3、“海峡西岸”城市群更名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内涵、外延均有所变化。
上图就是“两横三纵”19个城市群的规划图。如果你看不清楚名称,可以看我们做的简化版:
关于19个城市群的具体表述是:
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
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19个城市群被分为“优化提升”的第一层级,“发展壮大”的第二层级,“培育发展”的第三层级。这个排序,显然跟政治地位、经济总量有密切关系。成渝坐稳了第四,长江中游(包括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坐稳第五并晋升为第一层级。
由于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最大,汇聚资金最多。地理位置最佳,所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地位的提升,首先是湖北和武汉的大利好。当然对于湖南、江西来说也是利好。
在第二层级里,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以郑州为核心)三大城市群位居前三,关中城市群位居第四,北部湾位居第五。北部湾能跻身第二层级,也是一个好消息。
第三层级城市群有9个,是数量最多的,也是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的。
统计“纲要”全文,长三角城市群被提及8次,京津冀被提及6次,大湾区被提及6次,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被提及2次。其他城市群被提及1次。由此可见,19个城市群在国家心目中的地位排序。
被单独提及的重要开发片区,珠海横琴3次、海南自贸区2次、深圳深港河套2次、深圳前海1次、广州南沙1次、上海虹桥1次、上海浦东1次、上海临港新片区1次、北京城市副中心1次、河北雄安新区1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1次、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1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1次。
横琴的“胜出”,有点出人意料。主要是粤澳合作进展比较快,横琴的地理位置独特,政策空间较大。
另外,位于深圳福田区(皇岗口岸+福田口岸+福田保税区+港方管理的河套核心区)的“深港河套”,将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为主题,地位不断上升,在“纲要”里地位俨然超越了前海。
二、堪比“国家中心城市”,浙江、山东收获大利好!
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这些仍然用专节提及。在“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一节里,重点提及了四大片区: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
这个提法也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上述四大片区将在东部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是,而东部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
2019年8月,国家把深圳确定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实就是向全世界证明、展示中国的制度优势,以及党的执政成就。因此,深圳定位非常高、地位非常独特。
深圳有的,上海也想要。于是后来把浦东定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跟深圳的“示范区”意思差不多。另外从深圳特区建立40年和浦东开放30年的纪念会规格看,国家也有意把浦东跟深圳放在一个层面上。
浙江被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最新公布的,方案正在制定中。估计全省都会被列入,这是浙江的重大利好。
浙江是民企最发达的,也是发展最均衡的,在共同富裕上做得最好的省份。“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新发展阶段意义非凡,估计会有一系列的“先行先试”和“放权”,也可能会提升杭州和宁波的城市定位。而浙江、杭州、宁波的定位,此前一直不高。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能跟上述三个项目并列,当然是山东的重大利好。近年来,山东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士气受到了影响。虽然山东挤了不少水分,但从汇聚的资金总量、税收、汽车拥有量等比较客观的指标看,山东仍然是经济比较扎实的省份,而且人口众多。
振兴山东,对于中国保持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平衡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此次全面提升“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定位,让它跟深圳、浦东、浙江并驾齐驱,信号强烈。
浙江、山东都在积极申请“国家中心城市”的头衔(给杭州、济南),鉴于国家中心城市已经批了9个,而东部最顶级发展片区只有4个。所以,浙江、山东此次获得的大利好,重要性不亚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区域重大战略,这5个最重要。
关于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近年来提出了很多个。“纲要”把5个战略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它们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发展。
在“纲要”31章里,专门为这5大战略每个设立了1个小节。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还配了轨道交通的地图。
从“纲要”的表述看,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发展两大战略里,环保和生态修复都占了最重要的内容,比如长江提出要“十年禁渔”,黄河流域提出“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所以,真正能放手发展的第一层级的区域,还是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尤其是后面两个。
值得注意的是,成渝没有列入这个层级。
四、科技创新定位,这几个片区最重要。
中国未来立国的根本是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上,国家给与了下面几个片区最高定位。
“纲要”的表述是: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可见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给予地方了三个等级:国际科技创新是最高档,目前是北京、上海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第二档,目前是四个——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未来第二档还会有所增加,第三档会有很多。
这个表述在“纲要”出台之前就已经有了,是对之前政策的延续。
五、城镇化和房地产
“城镇化”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内需,“纲要”17次提及城镇化,并提出到十四五末期,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仍然保持每年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楼市需求仍然旺盛。
城镇化战略的最新表述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
这意味着,国家在疫情之后的反思发挥了作用,开始在“大城市化”和“小城市化”之间走“中间路线”。
在超大、特大城市方面,要求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多中心化发展、郊区化发展。与此同时,提出“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也就是说,让每个层级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机会。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都要运作,都需要有来自不动产的税收,如果人口涌向大城市,将会非常麻烦。
但话说回来,人口向大城市及其都市圈集中,是全世界城镇化的共同规律。支持中小城市的发展,虽然可以减缓这个趋势,但改变不了。所以,为了避免被房地产市场“割两次”,甚至“割N次”,还是尽早到有人口显著增量的、高级别城市早日置业。
“纲要”提及了“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期间,房地产税立法会正式启动,但全面落地恐怕要更长的时间。
“纲要”四次提及了“房地产”,39次提及了“房”字,提出“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所以希望看到房价大跌的人可以洗洗睡了。
“纲要”还提出:“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发挥住房税收调节作用,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
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的整体“含税量”会进一步增加。那些行政性的限制措施,会转向税收手段。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会越来越缺钱。
“纲要”还提出,“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这意味着,住房公积金制度不会取消,只会改良。
“纲要”还提出,“允许农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这看起来,似乎可以增加土地供应量,抑制房价。但其实未必。因为真正处于城市郊区或者城市内的农民宅基地,农民不会交回的。交回的宅基地,往往距离城市比较远,价值比较低,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之后也很难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