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局,广州楼市行情有点迷幻。一二月初二手房挂牌价持续上涨,成交量也在涨,都以为接下来会迎来一阵小阳春,但又跌回去了。于是不时有粉丝朋友问,现在这种局势下,还要不要买房?
关于楼市的发展,其实主要看两个周期,即经济与人口周期、政策造成的周期。前者是长达几十年乃至百年以上的大周期,属于宏观趋势,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适应,而真的能够把握的是微观层次的政策周期。
此前出台的“十四五”规划,重点有提到: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什么意思呢?这表明,高层不会一味地打压楼市,要让房地产服务并带动实体经济。
而在经济周期和调控周期的影响之下,楼市将再次面临大分化走势。热门城市及优质板块还是会存在“万人摇号抢房”,而冷门城市和板块仍会一再降价无人问津。
像广州这种有人口、资金流入的城市,现阶段由于成交量的走跌,会对房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广州发展大方向不变,楼市的发展总体上还是一个“稳”与“进”和谐交错的过程。
有学区、产业支撑、地铁、商业等优良配套的稀缺板块,未来还是很有前景的。
当然,对于刚需来说,其实不用太在意这些,能上车的还是趁早上车。还是那句话,刚需的重点在于需求,早点买就可以早点享受房子带来的附加价值和归属感。
如果是投资,打算长期持有,有合适的房源,且杠杆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也可以考虑上车,避免踏空风险。但前提是,你得保证资金链的稳定,确保在上涨周期来临之前,不能因为一些事情被迫卖出而倒在黎明前夕。
要知道,杠杆必然会带来成本。据统计,在一二线城市持有房产每年的耗损成本大概在4%-7.5%。打个比方,假设在广州持有一套贷款150万的房子,除去出租收益等每年耗损成本为5%,也就是7.5万。
就投资而言,若不幸因为资金断裂被迫在上涨周期前清仓,那么由此每年带来的几万十几万的持有成本,将会不断地侵蚀你的资产。情况更严重的,一旦引发断供危机,好好的房子可能说没就没了。
因此,想要在楼市里赚到钱,必须经受得住漫长的现金流考验。总的来说,其实还是要靠一个字——稳,也就是要避免小概率事件导致的大幅回撤。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做投资必须要避免资产发生巨大的损失,少输才能赢。
家庭资产的积累也是如此,我们辛辛苦苦打拼,投身于楼市或股市,以追求财富的进一步增长。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慎遭遇小概率的风险事件带来的巨大回撤,很可能多年积下的资产说没就没了。
早前一位粉丝朋友的遭遇就很值得我们警惕:
他自15年入市,近5年基本保持年化15%的收益战绩,终于赶在前年年末首付了套房,这已经很不错了。
谁知新房子供没多久,家里母亲突发心脏疾病要动手术,40万的资金窟窿掏不出来。走投无路之下,到最后还是把房子抵押救命了。
投资辛辛苦苦5年赚的钱,结果一场大病直接导致资产几乎清零!
那如果投资带来的收益够多,是不是就能覆盖掉这个潜在的风险冲击?
对此,我算了笔账,假定一个投资新手有20万的本金,年化收益按20%算,结合综合数据,一场大病医疗开销约为50万(忽略工作收入损失等因素):
显然可看出,5年内任何时间生一场这样的大病,收益都为负数。即使持续复利到第5年,本金加上收益也才勉强持平。
且不说能否拿出几十万的资金去做投资,要持续保持年化20%的收益,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中途一旦受到较大的冲击,前面多年的积累可能就全白费了。
或许有人会说,咱们不是有医保可以兜底吗?说实话,这底恐怕是兜不住的!
因为国家在建立医保体系的时候,初衷其实是“保”,而不是“包”。也就是能保一部分,但是不可能把什么都包住。
比如最明显的一条,设有封顶限制,超过部分还是要自掏腰包,对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大病来说,根本不够。当大病来袭时,最终还是只能靠自己。
细想我们不时在朋友圈看到的那一条条众筹,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最赤裸裸的现实。
而如今各行各业都有压力,有人拼命加班猝死,有人长期在极端的环境下工作,身体熬出了毛病...一份医学研究表明,当代人一生中已有72%的概率与重疾不期而遇。
一旦不幸中招,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医疗大山便会掏空甚至压垮一个家庭,牺牲的往往就是两三代人共同积累的财富。
所以,苦口婆心地劝大家,务必趁早配置保险做好兜底保障,转移家庭风险。
为什么要考虑保险这一环?懂的人自然明白,一份保险,在关键时刻,就能帮你守住家庭和资产。
比如,买一份50万的健康险,每年几千块钱,只占用一点现金流。如果将来不幸得了大病,按照规定就可以一次性获赔,大大地降低对家庭资产的冲击。
假如那位兄弟一早就给他母亲买了,最终还能多出10万的资金用于康复疗养,有效填补紧急的资金缺口,也不至于将房子抵押。
道理可能都懂,但不可否认,提及保险,“坑人”的标签就如影随形:
有的人被朋友推荐买,误以为保险是投资;
被万能险噱头骗到,赔的钱不如花的钱多;
不了解理赔程序和条件,生病时没有钱赔;
没看清签合细节条款,买了鸡肋等于浪费钱...
其实这本是我们对于保险的一种偏见,东西本身并不坑人,真正坑人的,是那些缺乏素养的代理人,比如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资质不明的互联网规划平台:
没有正规牌照的平台你会接受吗?
而所谓的“规划师”,说到底还是在为了自己的业绩着想:
身边朋友反馈
其实在解决保险需求的问题上,想不掉坑,我们只是缺乏了一个真正专业靠谱、能够切实提供服务的人士。在一番排查对比过后,再次跟大家推荐一个老朋友:
这是一家优质保险老师对接平台,不卖保险也不提供咨询。他们只做一件事——帮我们筛选对接全网各大保险经纪公司的优质保险老师。
平台所筛选的优质老师,均通过严格独创的机制,从上千名候选的各大保险公司经纪人中严选30名左右组成专家团队,全程一共不到1%的通过率。他们大多毕业于清华、北大等名校,具备金融、保险、医学等专业背景,服务过很多企业高管。
(专业保险老师一览)
而优质老师的界定,也会按照平台上被服务过的用户,根据过往的真实服务体验给老师进行综合服务评价。因此帮大家匹配的老师,除了满足上述条件,也同样会根据好评度高低进行优先匹配。
只有这种近乎极致的筛选,才能确保服务的专业水准。
体验过他们家服务,发现整个服务流程非常人性化也很会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
比如老师们会通过一套专业的数据评估系统,分析现有的家庭财务状况并量化各成员的核心风险缺口,从而针对缺口量身配置专属我们的保障方案。
专业的数据分析系统,量化各成员的核心风险
整个服务过程全程可视化,我们可以实时回顾老师到底提供了哪些服务,包括风险建议以及方案配置讲解等:
服务流程全程可视化
此外,针对朋友们不同的需求,老师们也会提供其他服务,如果你:
已经买了保险——诊断现有保障是否仍存缺口,比如保额是否充足,保期是否合理等,提供进一步的风险管理建议;
正在买保险的——提供专业建议协助投保,货比三家帮你买对产品坚决不掉理赔坑;
但最重要的,如果你成功配置了保障,平台还可以免费为我们提供细致的一站式理赔服务:如后续发生理赔,将提供专业理赔支持。确保买来的是切实有效的保障,而不是一张张废纸!
配对保障并不够,关键还要确保能赔!
只有这种细致贴切的流程服务,才能让我们真正意义上买对保险的同时又不掉理赔的坑里:
用户体验反馈
一年之计在于春,建议大家还是趁早筑好家庭的防火线。这次我给大家争取到了福利——50个限时免费(原价299元)的保障规划服务名额,由平台严选的专业保险老师为我们出谋划策。
成功报名之后,都能免费获取一份专业定制的家庭保障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