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食物银行并非金融机构,而是本着“接济当地穷人、发放食品”的慈善组织。3月4日,上海杨浦区嫩江路上一家肯德基餐厅,推出上海首家食物银行:将当天还未销售的食物,放进冰箱存储起来,留给有需要的人免费自行领取,结果遭遇哄抢,现场“吃相”极为难看。
写下这个话题之前有必要先自报一下本人身份证前6位(310105),以免就此被认为是“全国人民抹黑上海人”的行径,当然有上海人忽视自己问题一味护短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个高大上的名称叫做地方保护主义。
现场视频可以看到,在摆放免费餐食的冰箱面前,一群“白头发”一哄而上瞬间秒空,可以看到“参与疯抢的都是老年人”,虽然无法从画面判断是否符合食物银行所定向慈善的人群,但人群的基本特征一目了然。
视频被广为传播之后,有朋友对此评价“如果是静安寺就不会这样”,针对这种说法也很难苟同。
虽然在上海的内循环还存在着“内环看不起外环、上只角看不起下只角”的各种鄙视链,但今天在“老人退休待遇基本等同”的背景下,这种疯抢背后根本不是真实需要的本能目的,更多是节俭到喜欢占小便宜的长期习惯使然,周立波曾经那句揶揄“占不到便宜就是吃亏”也没有分哪个区甚至哪个城市!
结合房地产市场,之前有段广为流传的话说“内环说英语、中环开国语、外环说上海话”,那么这种“静安寺就不会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精准包庇上海土著。
其实,因为城市开放因为房价筛选人群等等原因,今天的某一种现象很难用人群、地域来精准区隔,针对老年人的生活,政府已经出台了诸多政策倾斜,所以可以断言,参与疯抢的老年人“不是最需要食物银行的人群”,所以这事情可以有N种舆论方向来引导,可以触及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无聊,也可以上升到上海的城市形象被玷污。
但说到底,在矢志成为(或者已经跻身)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市民素质作为“无法量化、无法统一、无法格式化”的软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老年人哄抢背后,是自身缺乏安全感和心态问题,在陆家嘴、大虹桥、五大新城、长三角一体化等一个一个发展愿景的狂飙突进中,对上海市民素养如何与之同步和匹配的宣导和普及是很大一块被忽视的天空,但上海要和国际化大都市名正言顺甚至心服口服,在重视GDP的同时,做好文明内核刻不容缓。
所有对上海的苛刻,其实是希望上海变得更好!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一员,也要有自省和“改掉自己不完美”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