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港剧中最有名的配角吴孟达走了,所有7080后的快乐源头人又少了一位。
但是,吴孟达先生的“把每一个角色当成主角来演”或将持续激励我们,即使在惨淡的楼市,也太需要从业者“当成主角来演”的坚持和敬业。
二月份的楼市一般都是全年最淡季,因为有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所以“不要太当一回事也不要不当一回事”。
可以说,2021年的上海楼市——
同比没有价值因为去年是疫情百年一遇;
环比也没价值因为“1月21日才出调控收紧政策”。
那么既然“都没价值”,如何“当主角来演”?
3个字:嗅数据。
首先,过去六个月的供应量如图所示可以预见:一方面是在2020年公认的翘尾行情中达到峰值超过200万㎡,随后一月二月回落明显,没什么好说的。
倒是要结合两组数据来判断后市:
一是网上传言的三月份上市新盘图,可能有误差但估计误差有限。按照当时对该图表的解读——
(1)五大新城规划一动楼市粮草先行,十个新盘中隶属五大新城的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2)市中心或中高端项目态度分化,有抢收态势也有观望态势,当然也和开发商自己盘算本次推出的房源有关,当然对开发商而言,政策一出来不及调整和反应(原本的推盘节奏)。
(3)跑量态度大于观望,对后市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出货情绪急迫。
由此可见,上海开发商对三月楼市的应对策略是:(围绕上海均价5.5万元左右)的低价盘在和时间赛跑,高于(后者大大高于)均价的改善型楼盘已经佛系,“努力没有选择重要”。
至少,三月份也是低价盘的上市主打月份。
二是结合近期的土地市场,推算在2021年底的量能预期。
应该说经过了“融创建发36%溢价拿地之后又被约谈”的捉放曹,年底上市在时间上或许来得及,价格上将给同行盘带来“脸色辐射”,因为大概率的“不赚钱预警”将让部分准备年底上市的项目避之不及,要么赶走要么押后,谁想和这个主角一起做出头鸟啊?!
所以,三月的供应量在回升,但供应品质(房价)以低价为主,而因为拿地被约谈,部分年底“同期上市同房价级产品”将会被分流,部分会赶早。
其次,二月成交以“以降换量”结果还是相对乐观的,在这个二月可以安慰。
二月份的上海楼市应对背景是:春节不放假。
与之对应的是供应量应该相对充裕,结合“看起来有其实未必”的就地过年大政策(上海应该是就地过年政策的楼市受益城市),成交量虽然不理想(有传仅1.3万平方米)但还可以接受。
倒是前十榜单中价格一篇“全面低于上海均价”的特征值得注意,以价换量的春节也注定成为影响全年的核心应对策略,也验证了心灵鸡汤“开局即冲刺”在楼市上的嫁接运用。
因为在二月份也几乎未见“认筹比过高导致摇号”的盛况,所以想必“有房卖,有人买”是低价盘的生存对价,也将影响周边二手房报价的底气。
说到二手房,上海也开始像深圳一样,大多数房产中介橱窗的房源和报价消失了,是回家过年还是避风头?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
但春节早晚要过完的,房产中介早晚要开门的,用什么报价心态和底气来面对恢复正常秩序的上海楼市,不仅是房东们的事情,也是中介乃至全行业的事情。
反正,二月的新房数据在此,看着办吧!
第三,再看看相对少人关注的商办市场。
“上海二月份的商办成交是否创了新低”并不重要,本来就死水微澜,倒是成交价格值得思考,已经在上海规律了好几年的“同区域商办价格是住宅的七折”有点守不住的意思了,部分区域的比例开始向5折靠拢。
可见:住宅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以价换量,商办则“这个法则也不灵了”,特别是在上海未来五大新城战略引导下,商办应该可以赢回些许期待,但可能“有限增长的需求和过去N年无序扩张的供应量”还是很大的倒挂,这个倒挂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和拉近。
“没事别碰商办”,这话既是跟开发商的马后炮,也是对投资者的告诫。
上述的描述和概括,还需建立在“1.21上海楼市新政之后(几乎)每隔一周出个细则”的时间背景下来讨论和定义,政策出尽才有楼市复苏,目前还是“跑量真英雄”,毕竟还是有很多“(价格)不能跑&跑不掉”的在等待春天。
春天会来的,楼市的春天,也只能希望它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