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个重磅的网传消息在逐步得到印证,这就是全国22个城市试点1年将分3批次集中统一发布住宅用地的招拍挂公告。
我们先看网传消息:
直接监控22个热点城市,具体名单未公布,网传版为:
4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18个二线城市: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长沙、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无锡。
为什么说这个网传消息逐步得到印证,第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已经发布相关新闻报道,如下:
会议传达学习了上级部门关于住宅用地供应工作的最新要求,并对2021年全市住宅用地供应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要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科学编制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二是坚持做好住宅用地信息公开工作,住宅用地信息公开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三是严格实行住宅用地“两集中”同步公开出让,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全年将分3批次集中统一发布住宅用地的招拍挂公告并实施招拍挂出让活动,引导市场理性竞争。
不只是青岛,郑州和天津,也有相关文件流传,或许与此有关:
再看天津的:
据说多个城市目前在开会研究相关事宜,静待更多官宣。
据说不只是集中出让的问题,对产业的绑定,可能也会有相关要求,不能过度绑定等等,也在讨论之列,毕竟绑定太多,直接影响其他房企的参与性,很容易导致流拍,比如济南白马山的三个地块,绑定太多,基本定向,导致流拍两次。
据说虽然供应次数减少,但是量不能下来,不能低于过去5年的平均值。
当然,据说只是据说,还是要等各个城市的官宣和表现。(另外,前两天济南有刚刚挂牌南北康和白马山的地块,据说这种此前的不算,等官宣看最终消息吧)
一年三批次集中供地,会有什么影响,可以简单聊聊:
第一,一次次的拍地,溢价,然后炒作,或许将大大减少。这种情况在济南这两年不太明显,但在其他城市有不少类似情况,济南2016和2017这种土拍炒作还是很多的,面粉贵过面包,溢价率多少,等等,这种情况即便再有,恐怕也不会高频次出现了。
第二,土地市场供应相对稳定,比如目前天津制定的3/6/9月份中旬集中出让,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至于长时间没有供应,导致一段时间市场上新项目少。
第三,供应清晰明了,让大家不再“一惊一乍”,而是一个合理的预期,能看得见市场的未来。
第四,一年就这三回,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只能等到下一年,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企的决策,当然也要考验拿地的实力,比如保证金能不能准备好,是不是为了6月份的土拍要准备一下,等等。
总之,这种规范化的土拍集中出让,可以减少更多人为的随机性的土地出让带来的种种不理后果,让房地产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发展。
当然,关键还是看执行,如何落地,如何贯彻,有时候好政策也能被人玩坏了。这只能交给时间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