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关于房产的媒体平台上,长久以来都热聊一个猜想问题,即【北京上海的房价会不会到100万/㎡吗?】,个人以为绝无可能。
抛开讲大道理的传统套路,先去看看大胆赞成者的论据,无外乎(1)人民币贬值压力(2)看好北京上海成为世界级大都市(3)没有更好的投资手段,全世界都没有除了房产(4)投中国其他城市都不及北京上海,所以大量“醒悟资金”在路上。
其实,这个命题具备了足够的爆炸性和吸睛性,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举证”其实很乏力。
首先,你可以敢于设想,但敢不敢设想(实现)?即如果北京上海房价达到百万级,其他消费品呢?工资收入如何才能与之匹配?城市生活水平将呈现什么状态?
其次,人民币有贬值压力其实一直都有,但速率有无可能如此加速度?不要再用资产大于资金的武断来贩卖焦虑了,中国房地产这么多年,投错了城市&投错了产品导致的十年不涨,绝非个案,只是我们放大了北上广深的住宅市场红火,并将其以点概面地认为唯房地产光明。
第三,“北京上海已经是国际性大都市”,并且已经“是了好久了”,资产特别是地产包括地段价值和价格的翻番的确不可同日而语,但从目前的“5万级城市均价、10万级内环均价、20万级峰值价格”而言,就算“每平方米100万为峰值”,也是今天同区域房价峰值的5倍之多。
承认,五倍的上涨能级在过去N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北上广深已经实现了,但“从4万到20万”和“从20万到100万”的单价,这时候倒是需要有绝对数思维了。不可单纯进行倍数等同,因为“从4万到20万涨了16万”但“从20万涨到100万要涨80万”,核心资产的核心价值没有想象的那么核心。
投资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固然战略正确,但北京上海就算实现了5000万人口的全球城市能级,如果实现了房价百万,也已经不仅是中国房价和中国货币的范畴命题,而将深远地影响世界经济、货币发展和走向。
“风景这边独好”论不仅托大而且极端。
最后,就是房产和购买力的匹配,或者说实体经济和房产价格的关系问题。“万般皆下品未有房产高”也是贩卖焦虑的一种,试想如果实体经济真的发展如此乏力,支撑所有房产投资的购买力何来?如果只有虚拟的互联网和金融才能支撑房地产,那么房地产的购买力基础也是有限而不稳定的,在北京上海(核心区位房产)单价走向100万的路上,互联网和金融也需要也几何级膨胀来支撑这种狂妄观点。
总之,看好北上广深的房产价值保值并有限增值,但“100万一平米论”还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