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对于楼市感兴趣,并且多年以来都有阅读相关资讯的朋友们,都会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新闻记忆犹新。尤其是2017年以来这一轮楼市过山车,房价先猛涨后急跌,从恐慌房价上涨到心里凉了半截,前后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这么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很有意思的话题。
对于高位接盘的刚需而言,眼睁睁看着房屋价值缩水,想想当初若是等个几年原本能省这么多钱,虽然心里十分懊悔,但毕竟房子有着居住功能。只要能够勉力支撑月供,就算这一生要节衣缩食,总归付出巨大代价买来还算有用。
而高位接盘的投资客心里就痛苦万分了。当年楼市火爆时不少人蠢蠢欲动,手上钱不多也东挪西凑去炒房。如今有钱人大不了财富缩水,而家底不够厚的人,付出的代价就大得多了。由于房价重点监控城市都有严格的限购,那时候打算炒房的人往往选择周边县城或乡镇,或者是不限购的商住房(soho)。
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商住房贬值速度极快且二手十分难卖,买到手上有赔无赚。与其说是投资品,其实投的是个寂寞。商住楼(写字楼)盖得越多空置率越高,这在许多城市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毕竟办企业的人少,投资买房的人多。无论在哪个地方,商住房都不如住宅抢手,并且购房人往往都不是买来办公,终究还是大量落到投资客的手上。倘若无人投资买房,这些非住宅真不知道能卖给谁。
在商住楼的管理方面,厦门有着严格的举措,这在省内独一无二。比如不能加层不能商改住等等,虽然许多规定各地都有,但往往执行起来打折扣,可厦门是的的确确有认真去查处违规行为。甚至厦门有的地块为了防止炒房,一开始就规定好只能卖给企业,不能卖给个人。
规定虽严,然而当年楼市正值巅峰,这些条条框框依然挡不住投资客的热情,想想那会儿有的人甚至集资去炒房,理性哪能挡得住他们对于发财的渴望。但终究该来的还是会来,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这里要说的典型案例便是一个叫做融信海上城的楼盘。
回顾2017年6月《海峡导报》的新闻报道,买房买成“董事长”,相信这起有趣的事件许多厦门的读者至今都深有印象。有的楼盘买房赠送车位或者装修,有的楼盘买房赠送公司,时过境迁之后回顾起来的确感到十分好玩。
“董事长”们当年房子买的是什么价呢?我们搜索一下该楼盘的历史开盘资讯,2017年中的时候这些soho均价为37000元/㎡。商住楼卖到这个价,我们现在看起来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读过此前系列文章的读者们都知道,如今岛内的二手soho单价也不到2万。但那时候的房价正是这么疯狂,投资客们的积极性就是这么高涨。
那么,如今“董事长”们买来的soho还值多少钱呢?我们查询一下贝壳找房上的成交案例,其实融信海上城二手成交在soho里面还算不少,上半年还能卖个2万多,下半年最低成交单价跌至1.7万,从3.7万到1.7万,也不过是三年时间,不知道“董事长”们作何感想。
不过话说回来,价格腰斩固然腰斩,二手商住房的成交量本就低得可怜,但凡能够顺利卖掉,至少损失多少钱还能计算。如果卖不掉房子就永远砸在自己手上。看到“董事长”们的前车之鉴后,我想依然对投资炒房念念不忘的人,总不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他人口中的笑谈。所以对于仍然来问我哪里的房子能不能投(chao)资(fang)的,我倒是建议你们把钱用来做慈善,多做好事多行善,积德攒福报就是最好的投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