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小城市想涨,涨不起来,大城市能涨,但不让涨。
很多人就看准了这一点,拼命和国家意志唱反调。他们认为大城市的需求一直在,只是因为政策上做了很多限制,抑制了房价和成交量。
他们认为这些不过是障眼法,越是打压的东西,说明涨势越猛,越有钱赚,详情可以参考16年涨价去库存那段优秀历史。
大量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城市的房价就没跌过,无非交易周期变长一点。
于是为了抑制房价,各大城市接二连三地发布调控政策,但真的到了落实阶段,又变得千奇百怪。
有些地方政府干脆祭出曾经计划经济那套模式,希望由政府出面直接管控房价。
然而这个政策严重背离了市场环境,大有自娱自乐的嫌疑。
这个城市就是深圳。
深圳的高房价已经是人神共愤了,想要把长年累月的顽疾调控到正常水平,一定不可能一蹴而就,用时间换空间恐怕是最好的方法。
但这次的新政策看上去想要一步登天——2月8号,深圳简单粗暴地公布了二手房参考价格,似乎希望用看得见的手直接参与调控。
深圳住建局公布了全深圳3595个小区的参考价,并称这个价格并不是固定的,会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节。
当然,在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这个价格能怎么调整?最多在百位上动几个数字了不起了。
指定参考价本来没啥,但是不少官方价格跟实际成交价格相差甚远。
例如,位于光明的龙光玖龙台项目,贝壳最近的一次成交在2021年1月23日,成交单价为82895元/平方米,而官方的指导价格为51900元/平方米;
再如,南山的中海阳光玫瑰园,其成交均价在14万元/平方米左右,而官方指导价则为10.6万元/平方米。
可以说,大部分房源的官方指导价只有实际成交价的8折,甚至更低。
一个完全违背市场意志的政策,能走得很远吗?
消息一出,市面上有两种声音:“我不去理会这个参考价,能把我怎么样?”以及“低于成交价,我不卖又如何?”
在我看来,这个政策似乎不是发给购房者听的,而是发给银行和房屋交易中心的。
先说银行。
以龙光玖龙台为例,一套100平的房子,市场价829万,而官方指导价才519万,这意味着银行的贷款金额肯定以519万为标准放贷。
一个购房人按三成首付,七成贷款的条件付款,他的首付应该是155.7万,贷款是363.3万。
但实际上市场价要829w,而贷款上限又是固定的363.3万,所以他的首付就变成465.7万。
整整增加了3倍。
这相当于提高了首付价格,变相降低了房贷杠杆,感觉无论买卖双方都无法接受这种政策。
说完银行,然后是交易中心。
个人认为,这个政策的关键并不在银行,而在于交易中心。
一套官方价519万的房子,买卖双方的成交价是829万,我就问一个问题,交易中心给不给通过?
按过去的套路,交易中心有一个房屋最低成交价,如果低于这个成交价,交易中心是不给通过的。
比如你说用1块钱去买汤臣一品的房子,房东肯,交易中心也不肯。
也就是说,交易中给每套房都限了下价,而深圳这个政策,显然意味着限上价了。
如果交易中心真的根据政策,跟市场硬钢,超过官方指导价不予以通过,那会导致官方的数据和实际市场上的数据完全背离,增加购房作假成本不说,最重要的是会让官方的政策变成笑柄,陷入自娱自乐的处境。
如果交易中心通过市场成交价,把锅甩给银行去背,这就说明这个政策完全没有诚意,连自己的交易窗口都可以通过,还谈什么指导价呢?只是为了应付“房住不炒”做的对应方案罢了。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交易中心怎么做,对于这种计划经济式的政策,只会落下话柄,对房价恐怕并没有太大抑制效果。
由于提高了首付比例,这相当于直接把首次买房的刚需排除在外,剩下只有炒房客和改善需求的人才有能力买房。
消灭刚需指日可待。
所以,我并不看好这次深圳的政策,给人感觉就是步子跨太大,容易扯到蛋。
这种一刀切的政策,立在打压需求,而不是引导需求,届时很有可能达到反效果。
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房价的涨跌只是个结果,关键在于资金的流向和供求关系,无脑打压房价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防止违规资金进入楼市,向刚需倾斜购房条件,增加炒房客的持房成本,这些才是正确的姿势。
以上海积分买房的新政为例,就很好地偏向了无房的刚需,也兼顾了有改善需求的客户,同时打击了投机炒房客。
它把家庭、户籍、住房状况、在沪购房记录,社保情况5个基本项分别做了积分统计,只有加起来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有资格参与摇号。
当然,以上政策是针对一手房的,和二手房交易还有那么一点区别。
关键在于,它通过客观数据,很好区分了各种需求群体,然后对症下药,这就会得到一个相对较好的疗效。
同样这套积分政策也可以用在二手房上,比如低于20分的只能卖,不能买;20到50分的,银行贷款利率翻倍;50分以上可以正常买房。
诸如此类。
实际上,政府想让房价跌,有一万种办法,关键在于现在的大城市房价不能跌,必须保持稳定。
所以政策的制定,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无所作为,还要兼顾公平,说实话,真的挺难。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是“房住不炒”的政策,还是地产股跌跌不休的走势,明着暗着都告诉人们,房地产这行业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不要总觉得自己比国家意志,比主力资金都厉害,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自大的韭菜。
公众号:【头部大号】
茶余饭后,酒足饭饱,闲谈,聊天,吹水的谈资,看这就足够了。政治,历史,经济,科技,社会,深度解剖,吹两个半小时没问题。